鄒艷
消化性潰瘍是我國常見性疾病,主要是因為胃酸或者食物對于病灶的刺激,導致了潰瘍癥狀的出現。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發展以及癥狀的輕重與飲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潰瘍病的治療不能光靠藥物來治療, 還要注意飲食方法。
1.消化性潰瘍病癥狀
絕大多數的潰瘍病患者會出現慢性、周期性、節律性的上腹痛癥狀,沒有其他明顯體征。部分的患者沒有非常典型的臨床癥狀,但會出現突發性的大出血、急性穿孔的情況。少數的患者屬于特殊性潰瘍,但是臨床表現也是十分復雜多樣。不僅有上腹痛的典型癥狀,還會出現其他胃腸癥狀。伴隨著反酸、惡心、嘔吐、便秘等癥狀,對于患者的正常正常生活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2.傳統飲食護理
飲食原則是營養全面,可以為人體提供足夠的能量。適當的攝入蛋白質、脂肪、糖類以及維生素,同時定量、定時的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每天進食5-6次,這樣可以保證胃中有食物消耗胃酸,有助于潰瘍的愈合。要避免各種機械性、化學性食物對于潰瘍病灶的刺激,禁食可以刺激胃酸分泌的各種調味品。比如肉湯、味精、香料、辣椒、濃茶、咖啡等都不能食用,還有富含粗纖維的芹菜、韭菜、油炸食物、煙熏食物也不能食用。另外,因為蔥、蒜、蘿卜等食物會產生氣體從而導致腸胃擴張,所以不能食用。針對大多數的調味品也要進行控制,食物不能過甜、過咸,適當的控制鹽和醬油。患者進食要細嚼慢咽,充分的利用分泌的唾液中和胃酸。減少患者的情緒波動,否則也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對于潰瘍恢復造成負面影響。要使用刺激性比較弱的食物通過蒸煮燉進行烹調,保證食物是切細煮軟的。
3.改進后的飲食護理
烹調采用蒸、煮、燉、燜等方法為宜,這樣烹調出的食物質地較軟、減少了食物對潰瘍面的機械刺激,且比較容易消化吸收;少吃或不吃煎、炸、煙熏、鹽漬等食品;飲食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不可饑一頓、飽一頓,使胃酸分泌有規律,目的在于使胃內經常保持食物存在,達到稀釋胃液,中和胃酸減輕疼痛的作用;潰瘍病急性發作期以面食為主,因為面食較軟,容易消化,而且面食含堿能有效中和胃酸;牛奶中的蛋白質雖然也有中和胃酸的作用,但牛奶中的鈣質吸收反過來可刺激胃酸的分泌,故急性期牛奶不宜多飲;有煙酒嗜好者應戒煙戒酒;香煙中的尼古丁不僅損傷粘膜,刺激壁細胞增生和胃酸分泌,還可降低幽門括約肌張力,使膽汁易反流入胃,并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氫鹽,削弱十二指腸內對胃酸的中和能力。酒精可刺激胃粘膜,使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從而引發上消化道出血。避免食用咖啡、濃茶、辛辣、粗糙、過燙、過酸等刺激性食物,少用或不用辛辣刺激性調味品,從而減少胃酸的分泌和對潰瘍面的直接刺激;生活規律,進餐應定時、定量,不可過饑、過飽,過饑則易加重胃酸對十二指腸潰瘍的刺激,過飽則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潰瘍的癥狀。飲食定時、定量可以使胃酸分泌有規律,目的在于使胃內經常保持有食物存在,達到稀釋胃液、中和胃酸以減輕疼痛的作用。潰瘍急性活動期病人,若出血量不多,而且沒有其他意外情況下,病人仍可進食,應以流質為主,吃無刺激性食品;出血停止后,可逐步改為少纖維的半流質飲食。潰瘍病合并穿孔、嚴重出血時禁食。在急性活動期,以少食多餐為宜,從而減少胃酸對潰瘍面的刺激,有利于潰瘍愈合,切忌暴飲暴食。
4.飲食護理的原理
疾病基本都是三分治七分養,七分的養才是疾病能否快速痊愈的重要因素。重視并堅持飲食護理,疾病也會慢慢的遠離。消化性潰瘍病在飲食調理上做好這些,才能更好地促進康復。不宜吃得過飽。以免引起胃內食物淤積,增加胃腸負擔和腸腔內的壓力。結腸是吸收營養的組織器官,吃得少更有利吸收,吃得過多不僅營養得不到吸收,還會增加結腸負擔,消耗掉身體的機制,不利于康復。不宜吃生冷寒食物。梨、西瓜、香蕉等都是寒性水果。自來水等生水,冷凍過的食品一定要加熱過后才能食用。不宜吃刺激性食物。酒、辛辣食物,能引起血管擴張,充血,而誘發潰瘍出血。不宜吃油膩和過甜的食物。紅薯、南瓜吃后產氣過多,甜食也能加重胃腸的負擔,應少吃或不吃。總結起來就是,牛奶,乳制品,海鮮,韭菜,粗雜糧,粗纖維,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控制好自己的嘴,愉悅自己的心情,重視調養,任何病都是三分治七分養,放平心態,一定可以戰勝疾病。
綜上所述,強調飲食護理有助于提升消化性潰瘍病的治療效率。在出現急性消化潰瘍病癥時,要采用多種飲食護理減少胃酸對于潰瘍病灶的刺激。飲食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不可饑一頓、飽一頓,使胃酸分泌有規律,目的在于使胃內經常保持食物存在,達到稀釋胃液,中和胃酸減輕疼痛的作用。不要食用會對于病灶造成機械性、化學性刺激的食物,不能吃油膩和過甜的食物。患者進食要細嚼慢咽,充分的利用分泌的唾液中和胃酸。減少患者的情緒波動,否則也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對于潰瘍恢復造成負面影響。另外,吃的過多不僅營養得不到吸收,還會增加結腸負擔,消耗掉身體的機制,不利于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