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決
摘 要:一個班級良好的常規(guī),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幼兒園教育要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房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素質(zhì)基礎。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要重視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常規(guī)和習慣。
關鍵詞:常規(guī)、習慣、策略、終身發(fā)展
一個班級良好的常規(guī),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一個常規(guī)良好的班級,會給孩子一個營造一個安全的輕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不僅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很大促進作用,而且對老師的管理工作和活動開展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對孩子以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因為小班的孩子年齡太小,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能力非常差。所以,小班孩子的常規(guī)形成較困難。本人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多年,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對于如何培養(yǎng)小班孩子的常規(guī)習慣也有一定的觀點和看法:
一、家園共育,家長和老師“形成合力”
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家庭的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證明,孩子們在入學后,雖然在幼兒園和老師接觸的時間較長,但老師對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形成的影響只能起百分之二十的作用,所以幼兒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家長的配合和幫助是分不開的。
開學前要召開家長會,讓家長在即將開學的這段時間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們學會日常的生活技能:吃飯、穿衣、如廁等等。開學后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渠道,教給家長一些家庭教育理論知識和技巧。如:家長在教孩子穿鞋子的時候,要告訴家長剛開始要選擇稍微大一點沒有鞋帶的鞋子,減低學習的難度。也可以采用和爸爸媽媽比賽的形式,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其次,要不斷提醒家長,孩子已經(jīng)學會的生活服務能力要讓孩子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在我的帶班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的家長會不由自主的溺愛孩子,平時的時候還能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如果趕上自己的時間緊,或者是孩子有點不舒服的時候,家長就開始了包辦代替,拖長了孩子良好習慣形成的時間。這樣就會阻斷孩子自我的成長。最后,對于配合良好的家長們,教師可以在家長接送孩子時,把孩子的進步和良好的表現(xiàn)告訴家長,讓家長了解到因為自己的堅持帶給孩子的變化和成長,同時老師感謝家長的配合。我們班有一個小朋友叫“多多”。多多因為年齡小,入班以前幾乎什么事情都不會做,典型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剛入班的時候飯不會吃,鞋不會穿,午睡的時候還常常尿床,不會自己如廁,有小便的時候只會告訴大人“我有屁屁了”,真是令人頭疼。后來我就多次和多多的奶奶和爺爺溝通,在家里要教會多多做一些入園要學會的事情。多多的奶奶是一個開明的老人,立刻明白了我們的教育觀念。慢慢的多多午飯吃的越來越多,中午的時候也不需要老師特別關注就能做到不撒飯,不挑食,也會自己在老師的提醒下自己如廁了。
二、培養(yǎng)幼兒常規(guī)的策略
(一)班上老師“團結一心”——要求一致
在培養(yǎng)孩子常規(guī)的過程中,班上的老師要求要一致統(tǒng)一,甚至是語言提示都盡量做到一致,這樣孩子才知道該怎么去做,怎么做是對的。要求一致不只要做到語言上的一致,每項常規(guī)小朋友要達到的標準要一致。如果老師要求的不一致小朋友會有機可乘,有時也會感到無所是從,不知道怎么去做。比如一個小小的吃完午飯后收餐具的常規(guī)培養(yǎng),如果今天這位老師要求孩子放到教師前面的小桶里,而明天那位老師又要求孩子把小碗和小勺放到洗碗的池子里,這樣的常規(guī)要求在孩子的心里就會比較混亂,不利于孩子良好常規(guī)習慣的養(yǎng)成。如我們班上有位小女孩,皮膚很白,大大的眼睛,媽媽又經(jīng)常把她打扮的可愛漂亮,班上年輕的老師很寵愛她。有一天中午,是這位小朋友不愛吃的豆腐湯。剛吃了幾口就想把飯倒掉,我堅持要她再吃一點,她就用惹人憐愛的眼神去向其他老師求救,因為其他老師有時會爽快的允許她把飯倒掉。
(二)提示語言的“小心機”——運用兒歌和正面提示
三歲左右的幼兒能聽懂日常用語,尤其對有韻律感的兒歌和童謠很感興趣。于是在常規(guī)培養(yǎng)的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了孩子的這一語言感知特點。結合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編了一些兒歌:吃飯兒歌——吃飯時,坐端正,右手拿勺,左手扶碗。細細嚼,慢慢咽,不剩飯,不挑食,自己吃飯真能干;排隊走——小朋友,排隊走,你在前,我在后,不說話,不回頭,一二一二向前走;喝水——小朋友,來喝水。排排隊,拿水杯。接半杯,回座位。輕輕吹,慢慢喝,喝完水杯在放回。
另外,在提醒孩子的語言中,要做正面暗示,要說“應該怎么樣”,不要說“不要怎么樣”。因為孩子的理解和注意力差,往往只能理解部分內(nèi)容,聽到提示語言的最后面幾個字。比如:在孩子洗手的時候,老師要說:“我看看哪位寶貝洗完手以后袖子和衣服都是干干的”,而不是說:“我看看誰又把袖子弄濕了”。在提醒孩子小便的時候,老師要說:“我檢查一下誰的褲子是干干的、香香的”,而不是說:“我看看誰又尿褲子了”。
(三)教師要做到三勤——“眼勤、嘴勤、腿勤”,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要“虎頭蛇尾”
常規(guī)剛形成的階段,教師會付出很多的辛苦,但剛開始的辛苦會帶來以后班級管理中的順理成章。在孩子的常規(guī)剛剛養(yǎng)生的前期階段里,教師要勤提醒,做一個會“嘮叨”的人;做一個“眼觀六路”的人,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做一個勤走動的教師,幫助孩子學會做一些簡單事情。例如:孩子喝水時,利用兒歌提醒拿錯杯子的孩子,并及時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照片標記相對應的茶杯。有了剛開始瑣碎的努力,在之后的幼兒園生活中,孩子們就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再需要教師過多的提醒與幫助了。
(四)在孩子的常規(guī)要求中要做到“有少到多”,要“從易到難”步步為營
在孩子剛入班的時候老師要求的要少,要等到孩子把幾個重要的常規(guī)習慣養(yǎng)成之后,再提更細的更難的要求。最開始要學會:聽口令坐在小椅子上、自己吃飯、如廁知道告訴老師、收拾玩具。然后再要求孩子:聽口令快速的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坐姿要端正;自己吃飯,不挑食、不撒飯;如廁要學會自己脫褲子、提褲子;收拾玩具要學會分類放等等,常規(guī)要求的越來越細,越來越多,這樣循序漸進,孩子們的學習會自然而輕松。
三、要包容、理解孩子
在孩子良好生活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中,因為家庭因素和個體差異,時間也是千差萬別的。老師要理解和包容孩子,對于孩子的成長要有耐心。孩子的心靈是敏感而脆弱的,每一個孩子時刻都想得到老師贊許的目光和鼓勵的話語。對于孩子微不足道的進步,老師都要關注和表揚,慢慢的你會發(fā)現(xiàn)她會越來越優(yōu)秀,好習慣會在她的身上慢慢養(yǎng)成。
幼兒教育為孩子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素質(zhì)基礎。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yǎng)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yǎng)不好,終身受其累”。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要重視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常規(guī)和習慣。
參考文獻:
朱苗苗. 淺談教師如何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常規(guī)[J]. 東西南北:教育, 2017:40.
易偉. 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常規(guī)習慣[J]. 教師, 2016(18):19-19.
崔珊珊. 淺談小班幼兒常規(guī)培養(yǎng)策略[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