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星
【摘要】 ?高中生經歷了近十年語文學習,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基礎。孩子們他們可能在老師和家長的要求下讀了一些諸如“青少年必讀名著”“名家推薦”等系列經典書籍,但大部分人受限于思維品質、閱讀方法、專業積累量,還停留在對于名著的故事梗概、人物關系的記憶和梳理等的粗淺層面。這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高中生的經典閱讀應該上升為更高層次,這個層次,應該涵蓋:積累相應的語文知識,使用閱讀技巧,同時感悟文章中情感,汲取其中的情感并將之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起來,去體驗、領悟,產生共情,最后實踐其中的情感生命體驗。
【關鍵詞】 ?名著閱讀 情感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7-090-01
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要體現出對學生引導的作用,幫助學生實現能力的提升,感情的培養,實現名著閱讀對學生的情感性教學?!稅蹚泝骸防镏v:“我們這個時代的錯誤之一,就是過多地使用了冷靜的理性,好像理性是人的一切。單憑理性,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它有時候可以約束一個人,但很少能夠鼓勵人,它不能培養任何偉大的心靈。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一種癖好。因此,你千萬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輕人講什么理性。”我想文學作品之所以能歷久彌新,代代傳頌,正是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某種生活的經驗以及跟我們劃時空的產生了同心理共情反應。
基于以上種種,我在閱讀課上有這樣幾種粗淺的認識及做法:
一、動之以情,讓學生了解名著產生的時代背景
也就是我們選修課本中的“知人論世”的方法。經典作品所傳達的情感與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時代化大背景與作者個人化經歷下,作者將自己強烈的情感寄托在作品中,使得名著作品煥發人類情感光輝。因此,在進行名著閱讀時,要引導學生充分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這對閱讀教學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如在高一時,我們班的共讀一本書活動中,讀的是《紅樓夢》,這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我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曹翁更是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擺脫舊套,讀來新鮮別致會。書中隱去了具體的時代背景,剛開始學生讀起來有困難。我花了一節課專門整理了曹雪芹的生平及清朝的歷史背景,文化常識等等,學生有了這個依托,就自己解決了很多困難。并且對賈寶玉、薛寶釵、林黛玉這三個人物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不是僅僅限于簡單的人物品性二分法。如果曹雪芹沒有那一段鐘鳴鼎食的貴族生活經歷,他就不可能創造出反映時代生活、光彩照人的貴族世界大觀園。我班學生在研讀了他的人生經歷后,大為嘆服,更進一步研究了書中所描繪的衣食住行并在匯報展示課上展示了他們對《紅樓夢》的貴族文化的梳理成果,頗受歡迎。
不幸的人生境遇,對于偉大不屈的靈魂來說,還會使他們得以升華,因而成就一部偉大的著述。屈子、司馬遷是這樣,曹雪芹更是這樣。曹家倒運之后,零落巷尾,辛酸苦楚讓這部作品更多了人情悲苦的一面,兩者結合,動人肺腑。也更好的闡釋了主題。
因此在閱讀時和學生分析、理解歷史背景,對于理解名著的情感具有促進的意義。
二、動之以情,需讓學生分析習慣于深入分析人物特征
名著中的一個個文學形象,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因此也具有典型的鮮活個性特征,也正是由于作者的個性化情感經歷,文學人物才活靈活現獨一無二的特質,人物的舉手投足成為了作者思想情感外化表現,因此分析名著中的人物特征,是引導學生領悟名著中情感的十分重要方式。
分析人物特征可以基于學生的情感傾向進行。由于學生的個體特殊性,不同學生對于同一人物的理解不同,因此對于人物分析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而進行。比如對于曹操這個歷史人物,有學生認為他治世能臣,諸事把控有度,工于謀略,是一位政治奇才。而有的學生認為陰狠太過,亂世成就了他而已。基于學生情感傾向下的人物特征分析,以開放的方式,讓學生基于文本和歷史資料感悟,從而獲得個人情感之思,實現教學多元化引導。
在對比中不斷深入分析人物特征。這個對比辨析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歷程。如李清照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其人物個性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實質上是作者的情感順著歷史背景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在閱讀時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動之以情,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情感事件
情感引導的更高層次要求是能讓學生產生情感輸出,讓學生既以景點中獲取的情感感悟指導自身生活中的行為,又可以在情感感悟過程中提升良好的審美品味。這也與審美鑒賞與核心素養相一致。因此倡導學生走進閱讀的世界中,領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走進生活中去,用美好的情感創造美好的生活,即達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境界。
再如《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傅雷先生與在外求學的兒子之間的書信往來不斷,這些父子間的作品,體現了作為父親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教育,作品中無處不體現的濃濃的父愛,作品更加煥發光彩之處在于,作為父親,他了解孩子的個性特征,促使他走上藝術之路,在疼愛孩子的同時,也對孩子進行嚴格的要求,對他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在引導學生閱讀這本書之后,可以將這對父子的情感認知遷移到實際生活中來,思考自己的父母以怎樣的方式疼愛著自己,當由名著的啟發再次對父親的關懷進行解讀時,會不會有新的認知?會不會就突破了夜晚的一杯熱牛奶、雨天的一把及時傘的父母之愛的局限,促進學生對生活的深層思考,從而升華名著閱讀的情感體驗。
曉之以情,則動之以情,在名著教學中滲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解讀名著作品的情感,解讀作者的情感,豐富學生情感體系,促進學生情感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