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佩芳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基于這些目標與理念,我在教學“9加幾”一課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巧用評價、捕捉契機、重視認知三個方面逐步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數學思維力。
一、巧用評價,激勵學生敢于提問
科學實驗證明:一個人如果得到了正確而充分的鼓勵,能力就有可能發揮到80%—90%,甚至更多。因此,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創設了生動有趣的學校運動會情境,巧用激勵性語言啟發學生主動發現并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
教學開始,我就出示學校運動會畫面問:“小朋友們,請用你雪亮的小眼睛認真觀察,看看能發現什么?”學生們興趣十足地觀察起來,小手齊刷刷地舉起來:“老師,我發現了運動場上有跑步的男孩子。”“我看到了小朋友在跳遠。”“我看見了裁判員。”“我發現了三個小朋友在跳繩。”“我發現小朋友累了,正分牛奶呢!”當學生提到牛奶時,我趕緊表揚道:“同學們的眼睛真厲害,那你們能根據飲料提出數學問題嗎?”學生一時沉默了。不一會兒,問題如雨后春筍般涌來:“學校買了多少盒飲料?”“小朋友喝掉了多少盒飲料?”“現在還有多少盒飲料?”“吃掉一些后,還剩幾盒?”……我暗暗驚嘆于他們的提問能力,這不正是他們獨立思考的體現嗎?于是,我鼓勵道:“你們多會思考呀!同學們,是不是該給自己點掌聲呀!”這時,學生感到了成功的喜悅。看著他們一個個臉上喜笑顏開,我預計學生后面的表現應該會更精彩。果不其然,學生順利解決了飲料問題。“現在,我們用智慧的頭腦解決了飲料問題,誰還愿意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學生們又紛紛說開了:“跑步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跑步的和跳遠的總共有多少人?”“跑步的和跳繩的合起來有幾人?”“踢毽子的和跳遠的總共幾人?”……聽著學生們一個又一個精彩紛呈的問題,我表揚道:“你們提的問題都很有價值,快趕上老師了。”
二、捕捉契機,培養學生善于傾聽的習慣
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學生耐心傾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日常提醒、督促和精心地指導。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契機,適時引導學生在認真傾聽中促進習慣養成、思維發展。
學生通過交流得出“9+4=13”的算法后,為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我話鋒一轉:“小朋友們,你喜歡哪一種方法?請說出喜歡它的原因吧。”這時,學生們各抒己見,教室內立馬熱鬧起來。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如果教師禁止他們亂叫或是批評一通都將事倍功半。于是,我心平氣和地說:“同學們,你不認真聽別人的意見,別人也不會認真聽你的回答。你愿意這樣嗎?”“不愿意!”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聰明的孩子呀,除了小眼睛認真看,小腦袋用心想,小嘴巴說以外,還要做到小耳朵認真聽呢。現在,同學們知道該怎么做了吧?”“知道!”學生們響亮地回答。適時引導,及時把控,學生們開始認真傾聽起來。
又如鞏固“9+2”“9+3”等算式時,我嘗試角色換位:“老師請你們當小老師,可要注意聽清楚他說的話對不對、完不完整、表達得清不清楚。”這樣,學生既尊重了老師與同學,又在傾聽中養成了習慣,發展了思維,真可謂一舉三得。
三、重視認知,拓寬學生思維廣度
西方建構主義學說認為: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獲得。于是,我力求做到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動手實踐、交流討論,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
教學中,學生根據飲料提出問題后,我趁機引導:“同學們,我們就選‘現在一共有多少盒飲料?’這個問題來解決吧!”“誰知道現在有多少盒?你是怎么知道的?請獨立思考后再回答。”……“現在有13盒。我是一個一個數出來的。”“老師,我先數出箱子里面9盒,再接著數箱子外面的,10、11、12、13,一共是13盒。”“9加4等于13。”“你怎么知道9+4=13的?能說說你的想法嗎?”“我想到9和4組成13。”“我想到13可以分成9和4。”“我想到13-9=4。”“我把箱子里的9盒和外面1盒湊成了10盒,再和另外的3盒加起來就是13盒。”孩子們的想法都是根據自己已有經驗和知識來表達的,每一位的理由都很充分,讓我不得不驚訝于他們交流水平的明顯提高,這些學生已經能比較準確地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了。我追問道:“孩子們,你們理解了把箱子里的9盒和外面1盒湊成10盒,再和剩下的3盒加起來是13盒了嗎?“學生異口同聲:“理解了。”于是,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你們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箱子里面的9盒和外面的1盒湊成10盒,10盒加上剩下的3盒是13盒的過程嗎?可圈,可擺,也可畫圖。”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趕緊打開書在飲料旁邊圈畫起來;有的在本子上寫起“9+1+3=13”;有的結合算式把“4”分成了“1”和“3”,但怎么把1和9用圖示法表示出來呢?一些機靈的學生馬上打開書研究起來……學生們從探索與感悟中獲取知識,與作業本、教材、教具精彩對話,一堂高效的課堂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從解決問題的多策略到“湊十法”的形成均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來努力獲取的。
教學后面根據“9加幾”算式的規律快速記憶時,我創設了數學寶庫大門緊閉的情境,啟發學生想要打開它,必須找到密碼,而這扇門的密碼藏在兩個問題里面。然后水到渠成提出“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得數與加號后面的加數有什么聯系?請你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說說。”這就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不斷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聽取別人意見,完善自我的思維,最終達到自我中的分歧、分歧中的統一。
回顧整堂課,有收獲也留有思考,如何讓每個學生完整地表達清意思?如何按課時要求既達到教學目標又發展學生能力?如何保證學生迅速而準確地完成鞏固練習?我將致力課堂努力求索,虛心學習潛于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