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云
摘 要:“減負”已經在我國教育中提倡多年,但是實際效果不是很理想,大多傳統教師還是認為學生應該加強練習、多做習題才能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但高效不應建立在作業戰、培訓戰、時間戰上,更多的是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法與方式上多下功夫,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本文主要探討在“減負”減負理念下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數學;觀念;實用;游戲
“減負”一詞提倡了很多年,但現實情況是學生書包越來越重,作業越減越多,大小培訓班林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師層面上來講,教學成績是教師考核的主要參考依據,教師的評優評先、獎金獎勵、家長口碑地位統統都與教學成績有關。學校與社會輿論在逼著教師一邊喊“減負”口號,一邊又巴不得學生個個是天才,拿高分,得優秀。從家長層面上講,沒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優秀,而變得優秀的途徑就是與教師配合,買資料、上培訓班、搞題海戰術等。家校的配合造成學生苦不堪言,不敢怒更不敢言,從而使“減負”喊了多年也成為了一句空口號,素質教育根本無從談起。那么,教師應該如何真正踐行素質教育,在數學教學中“減負”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小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教師首先轉變思想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與“減負”的踐行者,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率。傳統教學中,學生就好比是知識的容器,教師采用生硬的方式往里面強灌知識。學生沒有主動與積極性,完全是任由老師擺布的小玩偶。教師在課堂中具有絕對的權威,而家長也在全力配合,學生完全沒有興趣可言,接受知識成了一種任務,過程是痛苦的。而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參與課堂,師生之間是相互尊重的,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懷疑權威。教師應及時順應時代的潮流與變革,及時變更觀念,把課堂的主動性交給學生,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欲望,這也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
二、以實用為基礎,充實知識點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理論化的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師善于發現生活與教學的聯系,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中進行有效教育。比如數學作業題:A與B點的距離為3000米,小明的步行速度為150米每分鐘,問小明從A地到B地需要多長時間?這是一個典型的時間=路程/速度的數學題目,但表達時又是A又是B,學生看到就乏味。如果我們以生活實際進行靈活變通的話,如:我們班李華家到學校的距離為3000米,李華的步行速度為150米每分鐘,那么李華從家里到學校需要多久?題目是一樣的,數據也是一樣的,但表述稍微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變通,引起學生注意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實例,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從使用的角度出發,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將教材中、生活中的相關內容加以整合并靈活運用,有機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
三、注意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探討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數學教學課堂上應用,不但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讓中等生和學困生有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小學生是思考能力和心智都還沒有完全成熟的一個群體,還沒有完全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同別人交流和表達出來。合作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師一言堂”教學模式設置的壁壘,讓學生之間能夠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合作學習模式,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智力狀況、性別、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以此進行分組,并且要明確小組成員的責任,開展小組討論。學生在與同學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對別人提出的觀點進行分析和思考,將內容內化,有效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四、游戲課堂教學,提起學生興趣
游戲是數學課堂的潤滑劑,如果讓游戲走進小學數學的課堂,那么學生的學習將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游戲教學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研究表明,兒童的注意力較為短暫,純數學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很容易乏味,時間久了,甚至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果教師善于在課堂中及時運用游戲教學,那么對于定力不集中的學生來講無疑是打了強心劑,很容易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如用形狀相同或不同的正多邊形組合起來鑲嵌一個平面的游戲,只要把兩個正三角形或正方形整齊排列在一起就能鑲嵌成一個平面,非常簡單,十分容易上手。但還可以是多個正多邊形、多種正多邊形的組合,可以千變萬化,能創造出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圖案,樂趣無窮。在拼湊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自己的設想進行判斷,需要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同,產生的結果將會是多種多樣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預留時間,拓展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閑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地對本節內容進行整理,對知識進行消化、總結,加強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有效地、靈活地運用。如當學生掌握有余數的除法概念之后,教師設置新的問題:你知道有余數的除法的哪些知識?還想知道什么?從這些算式,你能發現什么?讓學生課外自主探究、分析、總結有余數除法的特點:余數都比除數小;除數和商交換位置,算式也成立;被除數=商×除數+余數。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教師是“減負”理念的踐行者,要想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靈活根據實際變通教學方法,從學生的學習實際需求出發,才能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潘軍. 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學習(中)》 2011年08期.
[2]孔令君.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 200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