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務費”成行業慣例
“誰代表你們收的這筆錢?這筆錢流向何處?1.5萬多元是什么計價標準?”奔馳女車主這一問,激起極大的共鳴。過去,一筆“金融服務費”,讓幾乎所有買車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現在,終于輪到4S店和車企無話可說、無言以對了。
據央視新聞報道,稅務部門介紹了該事件調查的最新進展:車主所交的“金融服務費”,實際上是第三方陜西元勝公司派駐在西安利之星4S店的工作人員收取的。在這份維權女車主與陜西元勝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簽訂的墊款服務協議上,顯示獲批的貸款為419,160元,其中3%,計12575元,為車主向元勝公司支付的報酬。元勝公司只留貸款金額的1%,另外2%打入西安利之星汽車有限公司的賬戶。而西安利之星汽車有限公司以信息技術服務的服務費為名,為陜西元勝汽車貿易有限公司開具發票。
事實上,金融服務費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爆出后,很多消費者表示自己買車時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有一位消費者爆料稱,近半個月,他在某市買車時詢價,沒有4S店不收這個費用的,不交這個錢根本沒法買到車。而這一現象,幾乎存在于任何品牌的車企。一位寶馬車主爆料,2016年他去寶馬4S店買車,本來準備全款買,錢都準備好了。銷售人員硬說貸款好,貸款利息比房貸還低,99%的人都貸款買車。
“現在的4S店,賣車就是交個朋友,靠賣車本身掙不到什么錢的,都是靠維修和賣配件掙錢。”某一線汽車生產、銷售集團經理劉凱介紹說,現在汽車的出廠價十分透明,汽車銷售利潤有限,大概2%~3%左右。4S店真正掙錢的地方,在于銷售各種各樣的服務套餐,包括按揭、融資租賃、上車牌、搖號、上保險等。“對于4S店而言,辦分期貸款購車的利潤比全款購車要高,銷售人員的提成也高,因此,在客戶購車時,4S店都會盡量推薦做分期。”這樣,4S店就收取所謂的“金融服務費”。
據《北京晨報》報道,2018年1月,4S店要求分期付款的趙先生繳納一筆3380元的“金融服務費”,但由于車輛存在質量問題,趙先生將4S店訴至法院。4S店辯稱雙方之間簽訂的合同中已經明確約定金融服務費和上牌費,也向趙先生出示了相關的收費通知單,趙先生已經知曉該費用才繳納的。法院認為,趙先生采取分期貸款的方式購買汽車,其自會按照協議向銀行支付利息,4S店自行收取金融服務費并無任何法律依據,應當退還。
可見,金融服務費等私下收的費用并不合法,只是行業的“潛規則”,是4S店賺錢的一個方式。一位4S店銷售人員透露,這筆錢流入的是4S店,不會開具發票。而有些4S店會給銷售人員分成,這也是很多銷售人員力勸客戶按揭購買汽車的動力。
車險強制捆綁銷售何時休
除了4S店金融服務收費亂象成為事件關注的焦點外,強制捆綁銷售車險也成為熱議的重點。其實,汽車銷售過程中,捆綁銷售車險的行為已經成為被消費者接受的 “潛規則”,甚至存在購車不在4S店買車險就無法提車的現象。
據記者調查,山東濟南兩家4S店都明確告知顧客,必須在店內買保險,否則就不賣車,并聲稱“從濟南買什么車保險都得從店里買。”深圳車主楊女士告訴記者,日前,她在4S店看中了一款車型,但如果要買這輛車,就必須要在4S店買保險,其中包含盜搶險、劃痕險等險種。
這種強制買保險的情況在全國各地的4S店都不少見。4S店強制買保險,是否是為了辦理保險業務的返利?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4S店強制買保險,保險銷售返利僅僅是蠅頭小利,真正看中的其實是在本店投保的后續利益。
在一家4S店投保,那么一旦車子發生任何需要保險公司理賠的損傷,車主自然是到保險公司指定的店進行維修,這家店就是購車的4S店。維修保養才是現在大多數4S店進賬的大頭,而維修的費用都是保險公司買單。經過保險公司和4S店談判與分賬后,實現保險公司和4S店的雙贏。
與所有車主都必須繳納的交強險不同,機動車保險是保險公司為車主提供的商業保險產品,車主有權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是否投保、選擇哪個保險公司的產品、購買多少保險額度。因此,任何機構和個人都不得強迫消費者購買車險。4S店將車與車險捆綁銷售,強制要求消費者在店內購買車險的行為,顯然侵犯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與公平交易權。商務部2017年發布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經銷商銷售汽車時不得強制消費者購買保險或者強制為其提供代辦車輛注冊登記等服務。”
巧立名目,4S店收費花樣多
事實上,4S店賺錢的方式還有很多,金融服務費只是其中的一項。比如:上牌費、檢測費、裝潢費等等,甚至有一些4S店還會收取出庫費,更有甚者甚至直接加價賣車。
第一、上牌費。據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報道,西安的這位奔馳女車主二維碼支付記錄是15575元錢,其中12575元是金融服務費,1500元是抵押費,還有1500元是上牌費用。什么是上牌費呢?一位4S店的工作人員表示,上牌服務費就是驗車、上牌所有的費,這個是4S店工作人員幫你跑手續的服務費,在買車的時候這個也是必須交的,如果不交車價就會相應的上漲。而事實上,這個過程車管所只收車牌費100元,駕駛證10元,登記證書10元,一共120元,車主也可以自己辦。
第二、出庫費。如果說上牌費4S店工作人員還有服務在里面,那么出庫費就有點無厘頭了,有消費者表示自己買車的時候出庫費和PDI檢測費共 2000元,并且沒法減除。消費者買車,賣家售前必須檢測確保質量沒問題,然后汽車出庫由消費者提走,有什么理由收錢呢?
第三、加價銷售。一般情況下,4S店的汽車價格都要低于廠家指導價,但一些緊俏車型,4S店就會加價,尤其是新車上市初期,由于廠家產能在爬坡,所以車子相對緊俏,給4S店加價提供土壤,一款十幾萬的車子甚至加價一兩萬元,而一些高端車型則更多。比如某日系品牌的進口高端MPV車型,號稱“明星保姆車標配”,一輛80萬元左右的車子,加價20至30萬元。
第四、裝潢費。這個可以說是加價銷售的“姐妹政策”。如果廠家管理嚴格,不允許加價,或者車子開始加大供應量,沒有了加價的基礎,4S店就會捆綁汽車裝飾,不帶裝飾的裸車價可能便宜,但是加上裝飾的費用,價格又上去了,也就是商家賣裸車不賺錢,而是賣裝飾賺錢。
第五、過度保養。由于裸車銷售不賺錢,甚至倒掛,而4S店往往又投入巨大,為了贏利就會在售后環節想辦法。眾所周知,4S店的維修和保養都是非常昂貴的,遠高于普通汽車維修店,但是由于汽車保養和質保政策掛鉤,如果不在4S店做保養,可能影響質保,所以多數車主在質保期內只能去4S店。而且4S店有機會在檢測時夸大車的問題,讓消費者做更昂貴的保養,以此賺錢。
消除“潛規則”需要監管發力
這些汽車經銷商之所以敢于觸碰法律紅線,根本原因便是對利潤的渴求。據報道,近些年來,受汽車行業整體影響,4S店售車利潤空間縮水,因此便想出了種種“歪主意”,諸如多賣保險、收取手續費等。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消費者來買單。
對于這種公然違法的“潛規則”,當地的監察部門理應予以堅決取締,但是,我們更應思考的是,這種已經習以為常的“潛規則”,為什么能盛行多年,直到現在才被曝光?如果不是因為這次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引發了輿論對4S店黑幕的高度關注,不知道這些4S店內“潛規則”還會運行多久,消費者的利益又會受到多么嚴重的損害。
解決社會問題,不能只靠熱點事件帶來的“東風”。普通買車者很難有足夠的知識與經銷商談判,有關部門還需積極作為,主動監察汽車銷售企業的不法行為,要求其對相關的合同條款闡釋清楚,以免讓消費者落入大大小小的“坑”中。
一個健全的市場監管體系,應該在平時就能做到“悄無聲息”地取締各類市場違法行為。像4S店亂象這樣的沉疴宿疾,需要有關部門持之以恒的日常治理。真正能夠制裁欺客4S店的,不是轉瞬即逝的民眾輿論,而是市場監管部門日常的積極作為。
(本版稿件綜合央視財經、《中國青年報》《華夏時報》、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