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義萍
21世紀以來,以計算機和網絡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全社會的很多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我們所處的這個偉大時代,人們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入到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的推廣和運用為教育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如信息技術的使用讓學生的想象有了具體的影像,學生也跟隨著信息技術的步伐走南闖北,周游世界。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理論結合實際,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真實課堂中,讓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展現它獨特的魅力。
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這一課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參觀過故宮博物院,為了顯現故宮的恢弘壯觀,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了多幅畫面,把學生帶入到圖片中去。先出示故宮博物院的空中俯瞰圖和平面展示圖,讓學生利用圖片感受故宮的整體布局,讓學生感受到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壯觀,感受皇家園林的氣派與輝煌。學習故宮博物院的重要景點太和殿時,出示課件展示太和殿的建筑美景:殿檐斗拱、金漆雕龍寶座、蟠龍金柱等,讓學生在文字的基礎上對應著圖片,配上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解說,使得課文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具體。多媒體信息技術集聲音、圖片、文字、影像于一體。生動可感的聲音、色彩豐富的畫面、靈動活潑的影像有利于創設特定的意境,置身其中,讓學生對故宮博物院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于恢弘壯觀的故宮博物院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象具體表達出來,通過信息技術充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巧妙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7”要求組織一次體驗活動,可以當一回盲人、聾啞人,再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天長市實驗小學申請了智慧課堂的省級研究課題。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運用智慧課堂的教學理念,利用平板電腦幫助教學。先請學生用布條蒙住雙眼,讓學生從自己的座位出發,走到講臺,將提前放置在講桌上的一杯礦泉水倒入另外一個杯子。在學生進行這項體驗活動的時候,教師用平板電腦全程錄像,每次體驗結束再通過科大訊飛的暢言智慧課堂系統同屏到教室的大屏幕,同時發送至每位學生的平板電腦中。讓學生在體驗以后能更加細致入微地觀察這次體驗活動。因為有了真實的體驗與記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才會有內容可寫,才能做到情感豐富,詳實可靠。小學語文中的作文教學本身就存在很多疑難,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能夠化難為易,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體驗。學生在寫盲人體驗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疑云繚繞。此時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以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起到架設思維橋梁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寫作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正確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合作探究能力
網絡資源的豐富突破了知識來源的狹隘,極大程度地擴充了教學儲備量,讓學生不僅僅局限于刻板的課本學習,而有機會了解課本以外的廣闊知識海洋。例如在統編版六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與演講》的教學中,通過播放網絡中小學生的演講視頻讓學生初步感知演講。學生分組合作,探討視頻中演講者的優點和缺點,小組討論以后再發表看法,其他小組再進行交流補充。在此基礎上,每個小組再確認自己的主題,分工合作,由不同的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查資料,寫演講稿,當演講者,既節省了學生演講的準備時間,又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長處。因為信息技術的運用,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四、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把握課堂運用程度
我們要知道,信息技術走進課堂的重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語文教學。想要合理、正確、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就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此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地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運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破壞學生的主體性。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語文教學手段的一種創新,是新課程下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究竟怎樣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這些都取決于教師的需要,我們應當讓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
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好處,但是要合理、巧妙、正確、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征,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教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