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煥芝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堂應以數學核心素質的培養為主,著重在于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素養,以數學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核心素養”對我們來說不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但我一直疑惑當前提倡的“核心素養”對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究竟有哪些新的啟示?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通過十年的數學教學,我對“核心素養”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一、加強知識聯系,提高學生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應將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作為核心素養重點來培養學生。例如,我在執教“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時,板書“+”,引導學生回憶分數的意義和組成,從分數的組成順勢而導,學生自然說出+的算理,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順應學生的思維,找到知識的生長點,適時放手,從而在交流中建構新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提升。
在研究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后,我用知識樹的形式對加法進行整體的梳理。用一個知識樹將低年級的自然數加法及中高年級小數、分數加法,乘法分配律梳理成一個整體。用課件分別展示為:4個蘋果+3個蘋果;4個百+3個百;4個0.01+3個0.01;4個75+3個75;4個+3個。可以清晰地看出相同單位的才能相加減,突出了加法的本質,即加法就是計量單位的累加。這個環節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了問題的本質,從而鍛煉了自身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注重知識的聯系,可使學生系統的把握知識點之間的邏輯,便于比較、融會,提高學生對新知的掌握程度,同時使學生的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等各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和發展。
二、關注學習深度,提高學習質量
教師在設計課時總是想應該設計一個怎樣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讓一節課看起來熱熱鬧鬧,然而經常是事與愿違。細想我們是不是只注意了學生的“動手”,卻忽視了如何促使他們積極地去“動腦”,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深度思考。
例如,我在執教“分數的基本性質”一節課時,猜想環節放手讓學生去探究,研究的過程中學生肯定會遇到問題不知所措,所以我不停地巡視指導,發現問題積極引導。在驗證環節,我引導學生用兩種思路去驗證,第一種是大家常用的舉例法,第二種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商不變的規律”復習入手,通過分子、分母和被除數、除數的對應,得到商不變就是分數中的分數值不變,從而驗證了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環節的設計,不但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同時在對比中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動力和興趣。從而把學生的思維推向更深的層次。
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不能停留在淺層次的想一想,需要教師設計梯度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深度思考,豐富一節課的內涵,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滲透思想方法,奠定學習基礎
對學生而言,掌握好的數學思想方法對提升思維品質、數學學科的后續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我在執教“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節課時,設計了一個練習題:+= 。有的學生填3、6、100、99……最后終于有一個學生說出可以填n,順勢我總結出±=,進一步思考這不就是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模型嗎?一道小小的題目讓學生經歷了建模的過程,從而滲透數學中的模型思想,這就是設計這道題的意圖。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圖形直觀、簡單、清楚地解釋此問題。在數學中,“數”是抽象的,“形”是直觀的,把抽象的問題與直觀的圖形相結合,很多問題便一目了然。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喜歡用畫圖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學生遇到問題就算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不習慣用畫圖的方法去分析,這就說明學生沒有形成用“畫圖”解決問題的意識,所以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有必要給學生明確指出。
在數學課堂上不僅僅有滲透模型、數形結合的思想,還有數學的對比、類推……學生的學習不應停留在單純知識的學習上,還應借助具體知識內容學會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敢于研究問題的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使他們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去思考,去實踐,思考如何更好地以學定教,如何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何讓學生幸福地學習、快樂的成長,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