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文

不可否認,當教師面臨著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時,處理問題難免會簡單化,在教學中可能就為了趕進度而注重預設,忽視生成,忽略掉學生的思維火花。本人就遇到過這樣的教學實例。
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通分,我發現學生的通分速度較慢。經過多次對學生作業及其計算過程的觀察分析,發現問題主要出在計算公分母上面,也就是找出這些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除去大數是小數的倍數和兩數互質這兩種特例以外,絕大部分學生必須運用短除法才能找出兩數的最小公倍數(當然,這是法定的計算規則),速度自然就慢了。于是,我打算向學生推薦找最小公倍數的快速方法,但是我轉念一想,覺得學生能理解的才是最適合的,看來得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經驗。
學生們經過一陣思考之后,羅迪提出了一種方法:以+為例,8-6=2,6÷2=3,3×8=24,24就是最小公倍數。同學們一下子炸開了鍋,大多數學生說他這純粹是亂投答案而已。我清楚羅迪的能耐,這個學生數學思維力好,經常有一些奇思怪想,就打斷大家的奚落,鼓勵他說明具體方法,他說:第一步,大數減小數;第二步,小數除以差;第三步,所得商乘大數就得最小公倍數。大家連續試了幾組數,果然如此。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兩數大小相差太大,比如28和8的公倍數用你這個辦法行不通,又怎么找呢?答曰:28-8×3=4,28÷4=7,7×8=56,56就是最小公倍數。這樣的想法確實稀奇古怪,立即引起學生“找茬”的興趣,同學們沸騰了,經過大家反復舉例驗證,確實如此。大家對此佩服極了,有人稱之為“羅迪思維”。一時之間,我還無法確認這種方法的科學性,但是對他的發現倍感欣喜。
這樣的討論幾乎耗去了大半節課。之后,我向大家推薦了我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首先口算出大數的2倍,然后以此數除以小數,如果能夠整除,就找出了最小公倍數;如果不能整除,就口算出大數的3倍,再除以小數······以此類推。我把這種求公分母的方法稱為“乘大數,除以小數”(通常僅限于計算兩個數的公分母)。當然,不可否認,這種方法首先是建立在極強的口算能力的基礎上的,同時也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
下課以后,我針對羅迪的算法尋求過理論驗證,但是能力有限,沒有得出有用的結論;不過針對他的思路,我對他的后一例的方法作了個改進:以28和8為例,28-8×3=4, 8÷4=2,2×28=56,56就是最小公倍數。
對此事的疑問我沒有放棄探究。此后不久,我偶然又發現一類特例:用“羅迪思維”求24和9的最小公倍數就不行:24-9×2=6,24÷6=4,4×9=36,但是36并不是他們的最小公倍數。
這真是一波三折.雖然“羅迪思維”有漏洞,但是學生這種思維火花無疑是非常寶貴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作為教師,就是應當敏銳地捕捉學生的創新思維,適當放棄既定教學思路、程序,放棄那種看似高效、快捷的老師教、學生學的常規套路,多給學生一些時間、一些機會,鼓勵他們擦出創新的思維火花。同時,鼓勵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對待這些成熟也罷不成熟也罷的方法,提倡大家反復推敲、驗證,爭取找出漏洞,修正思路,直到無懈可擊。也許,新的數學方法就會由此產生,那將是多么的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