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瓊
【摘要】園本課程構建是為了保障兒童全面發展,在我國山區,有豐厚的自然資源做基礎,在其中可以感受文化傳承、大自然的神奇,以幼兒實際需要和經驗為出發點,構建豐富而有意義的課程。
【關鍵詞】園本課程;構建與實施
一、園本課程構建的研究背景
(一)本園幼兒現狀分析
我園招生對象以留守兒童居多,家庭教育相對缺失,祖孫輩的代溝十分明顯,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自然缺失癥”。對自己的鄉土文化、地域文化的認識、了解更加缺失。基于此,有必要讓兒童認識家園文化的美好。
(二)園本課程建構的資源
1.基于園的現有條件。我園是一所新辦園,地處嶺南粵北城鄉結合部,占地面積17畝,可種植面積4000多平米;走出幼兒園,就是大片的農作物。我縣素有“魚米之鄉”“淮山之鄉”“板栗之鄉”的美稱,陽山雞更是聞名廣東,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為幼兒學習種植、探索科學種植、培養探索興趣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基于教師的已有經驗。我園擁有一支青春活潑、結構優良的師資隊伍,均畢業于幼兒師范學校,大學專科學歷以上,她們大都來自清遠的各縣市,大部分都在農村長大,她們了解自己家鄉濃郁的民俗風情,參與過農村的種植活動,有著一定的種植經驗。
3.基于豐富的家長資源。我們的孩子三分二來自農村,祖輩基本都是農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什么時令種植什么,對于我們農村的家長,特別是祖輩家長來說,這是深植于他們血液中的本能。選擇種植作為幼兒園的課題研究,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
4.基于地域的優勢。我縣山川秀美,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土壤肥沃、氣候資源獨特,海拔從1902米至 50米不等,高低落差大,形成“盛夏無酷暑,十里不同天”的山區氣候,十分適宜種植各種不同氣候帶的作物及反季節蔬菜,有著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
二、園本課程與課程核心概念
什么是園本課程?
傳統的幼兒園課程更加偏向于保證兒童健康成長,按部就班,但是對于個性的素養,文化認同等問題的教育缺失,園本課程則是為了彌補此問題;這項計劃中參與的群體較多,但總體都是為了改善教育品質。
在此次課程學習中,如果可以幫助兒童對本土文化認可和對幼兒園熱愛,在嶺南本土文化特定的嶺南地域萌發成長,以本地區的物質環境、風俗習尚、文化傳統為社會背景,是勞動人民從自己生活的直接需要出發,按照自己的審美要求,通過藝術手段而創作。它們是嶺南各族人民情與理、藝與術融于一體的產物。
我園將結合本園實際開展《融嶺南文化 ?享田園之樂》,并貫徹《指南》精神,挖掘嶺南本土文化、嶺南游戲的文化內涵,融入幼兒園活動,結合五大領域滲透一日生活,構建嶺南本土文化課程體系。
三、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1)引導幼兒喜歡參加嶺南文化教育活動,引發熱愛嶺南鄉土文化的情感;(2)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自由表達對嶺南本土文化的認識,發展創造潛能。
(二)課程的具體培養目標:1.小班:(1)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對嶺南本土文化藝術的興趣;(2)在生活和游戲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嶺南民間藝術文化。
2.中班:(1)愿意參加嶺南本土文化藝術活動,并從活動中獲得愉悅和美感;(2)進一步體驗、探索和感知嶺南民間藝術文化。
3.大班:(1)積極、主動參與各種嶺南本土文化藝術活動,在活動中充分獲得愉悅和豐富的情感體驗;(2)通過體驗與感知,初步發現嶺南民間藝術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區別。
四、課程結構與設置
(一)課程結構:我園全日制招收3~6歲幼兒,分為大中小三個年齡班,貫徹《指南》精神,挖掘嶺南文化、嶺南游戲的文化內涵,融入幼兒園五大領域,滲透一日生活,建構“幼兒嶺南本土文化教育課程”體系。
(二)健康領域:嶺南游戲提供了同伴間交流的機會與條件,既有競技又有合作,在促進機體健康發展的同時,塑造幼兒良好品格。
(三)語言領域:粵語童謠、神話傳說貼近幼兒生活。易淺易懂,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四)藝術領域:傳唱嶺南按嶺南歌謠、欣賞粵劇表演、學習嶺南工藝、描繪嶺南美景,提供孩子們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能力。
(五)種植領域:種植的含義不僅是指種糧食,它是現代社會必須了解的一項綠色活動,尤其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有必要的環保意識從小種在兒童心里,提高整體素養。
五、教材選擇與內容安排
(一)教材的選擇
1.以開展幼兒嶺南本土文化為切入點,整合五大領域內容,以幼兒參與的多種活動為核心。
2.整理鄉土文化中具備典型性與積極性的文化,制作成教材,如嶺南文化的形成都與團結有密切關系,同時又包含著濃濃的眷鄉之情。還可以如各種節日的慶祝方式、家里的麥羹、白切雞、番薯干等家鄉產物作為課程選擇主題。
各具特色的嶺南主題活動:
六、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的原則:1.生活性。以《指南》為指導,尊重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的生活,尊重幼兒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圍繞幼兒生活選擇課程內容,設計課程方案,提升幼兒生活經驗,拓展幼兒的視野。
2.藝術性。《指南》中指出,要從生活習慣、規則意識、學習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嶺南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從外在的藝術環境、內在的藝術熏陶、直接的藝術體驗、間接的藝術欣賞陶冶著幼兒的藝術情操,逐步形成用“藝術的、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的核心價值觀。
(二)課程實施途徑:以內容整合、把握目標為原則,嘗試以下實施途徑。
1.以主題教學、游戲為主要形式。主題以嶺南本土文化切入,并合理整合五大領域內容組織實施;2.預成活動與生成活動相結合,強調根據幼兒實際有機地將預成計劃與生成計劃融合。
(三)實施的要求:1.深入理解課程的內涵、認真學習相關理論;2.積極挖掘嶺南本土文化教育內容,并結合幼兒實際改編、應用。
(四)對家長的要求:1.家長是幼兒園的教育資源,要積極參與課程實施;2.家長要參與到幼兒園的環境創設。
七、課程管理與落實
(一)領導小組:由園長、主任、組長、骨干教師、家長等組成,該小組主要任務為制定計劃,對教學任務的大方向提出建議。
(二)研究小組:該小組主要負責計劃任務的詳細實施細節,例如課堂中的具體細節,在發現問題后進行研究,探索可行辦法。
(三)實施小組:由教研組長與骨干教師組成,每周開研討會,進行班級情況交流等,以保證課程實施。
附件:幼兒園課程實施管理網絡
參考文獻:
[1]虞永平.用“全收獲”的理念開展幼兒園種植活動[J].幼兒教育,2019-01-27.
[2]虞永平.在生活中學習 在生活中成長[J].幼兒教育,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