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娟
春曉小學在辦學的第二年定下了“三風一訓”,校風是正氣、和氣、大氣、靈氣;學風是樂學、會學、愛學、博學;教風是愛生、樂業(yè)、勤學、善教;校訓是厚學明德、知行合一。一個學校的“三風一訓”是學校的DNA,既具有傳承性又有可變性,既相對穩(wěn)定也會互相促進發(fā)展。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愛自己的學生,這是基本,是核心。只有愛自己的學生,教育才有效果。冰心說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愛的藝術(shù)。愛你所從事的職業(yè),愛你所教的每個學生,才能用心,才能對學生包容。愛的一份鼓勵,一句提醒,一個眼神,就像綿綿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都會讓學生備受鼓舞,獲得無窮的信心。
每一個職業(yè)都是有趣味、有意義的。我們從事的職業(yè)是和成長中的學生打交道,學生們存在了許多不確定性,只要你肯用心去做,趣味、驚喜、奇跡隨時都會發(fā)生。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們變化、進展的狀態(tài),最為親切有味。每一職業(yè)之成就,離不開奮斗,一步一步地奮斗向前,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簡言之,責任心是師德之要求,我們教風提出的“樂業(yè)”,就是希望在有責任心的同時,帶著興趣去工作,在工作中干出樂趣。
教師的職業(yè)是神圣的,面對的是日新月異的生命,當今社會,信息、知識瞬息萬變,不學習就預(yù)示著失敗,教師更如是。只有在時間的長河中堅持不懈地終身學習,知識才會持續(xù)地累積和增長,才能較好地應(yīng)對學生和社會的需求。
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最佳途徑,就是閱讀大量的優(yōu)秀書籍。讀書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手段,更能夠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格。教師的閱讀要有一定的深度,也要涉獵多方面。而當你閱讀了一定量的優(yōu)秀書籍后,會發(fā)現(xiàn)歷史上很多偉大和成功的人,都有著很多彼此呼應(yīng)的勵志故事。這些感受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會讓你在課堂中厚積薄發(fā)。
學習的目的是要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應(yīng)用結(jié)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對教師來說,我們更希望通過學習達到“善教”,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應(yīng)用,而是有智慧地教學、善于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樂教”。
我們的校訓是“厚學明德、知行合一”。“厚學”出自《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指深入致學,學識深厚,學識扎實。“明德”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希望我們的師生明理,明白是非曲直,從小具有善良光明的美德。“知行合一”出自王陽明的思想,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guān)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guān)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guān)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guān)系。簡單地說,希望我們的師生言行一致,說得好做得更好。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這大概就是我認識到的學校的精神、學校的DNA,作為第一任校長,我對學校“三風一訓”落實得比較扎實。每學年伊始,我都會對新入職教師進行學校文化的宣講,給他們講學校的發(fā)展狀況,給他們講學校“三風一訓”的含義,向他們提出新的希望,通過儀式來增強記憶、認識。
正如平時的工作中我也會用“三風一訓”來要求自己、教師以及學生,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在呼號之后,我都會問上一句:“我們的校訓是?”學生回答:“厚學明德、知行合一。”當這些東西融進記憶里,我想它會進一步潛移默化地融進每個春曉人的血液里,指導其言行。
堅持以教師提升為根本,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以素質(zhì)教育(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通過課程改革、精細化管理、有愛有智慧的教育教學活動,讓來到春曉的學生、教師、家長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都能快樂成長。我和團隊會努力將春曉小學建設(shè)成為一所溫暖、快樂的智慧型學校。
由于春曉是新建學校,我一直對教師們說:“我們肩負‘建校大任’,肩負為這個學校未來發(fā)展奠基的大任。因此,在‘三風一訓’的指引下,我們的每個活動都要不斷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