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
杭州絲綢,質地輕柔、色彩美麗,在中國傳統絲織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又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的水準之高;舊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絲綢莊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
萬事利絲綢文化博物館坐落于西子湖畔,是國內首家民間絲綢文化博物館,展廳面積近2000平方米,投資近5000萬元,館藏近代、當代文物千余件,非遺作品600余件。館內設有序廳、基本陳列廳、兒童體驗廳、臨時展廳等,自2015年5月30日開館以來,接待觀眾數十萬人次。是浙江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博物館之一。

從繅絲、織造到染整,形成這一套完整成熟的工藝,歷經了數千年。從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到今天絲綢的工業化,其中都滲透著中華民族的經驗和智慧。而萬事利絲綢文化博物館系統梳理了杭州絲綢歷史發展脈絡,細細地訴說了從養蠶繅絲到一件件華麗的絲織物的制作過程,體現了絲綢文化的豐富性,拉近了與人們之間的距離。
萬事利絲綢文化博物館有各個朝代的紡織工具以及絲織錦殘片等,經過專業的處理之后呈現于世人面前,一方面讓這些展品能被大眾了解,期望讓更多的團體、企業、游客體驗到民族瑰寶——絲綢的無限魅力,另一方面也為各種歷史遺存藏品提供精心保護。
萬事利絲綢文化博物館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與時俱進,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在館內設立了專門的絲綢展銷廳,其中的絲綢商品精美華麗,品質優良。
2014年,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萬事利絲綢文化博物館也積極予以配合,大力引進文化創新產業,致力于提高絲綢產品科技含量,開發新的絲綢產品,滿足新興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將絲綢文化與現代工藝和流行元素相結合,力求將絲綢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