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蔭存
語文課應該是讀書課。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就是最直接的言語實踐活動。那么,怎樣讀才有效?這成了研究語文教學的永恒話題。對照課標要求,讓學生讀進、讀深、讀透,是教師努力的方向。
以《七律·長征》教學為例,有如下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揭示課題,讀出韻味。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了解“七律”,接著讓學生了解“長征”。課堂上,通過精選資源,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長征。資料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所以教師應首先讓學生談談了解這些歷史后的感受,從而在情感上為學生閱讀這首律詩做好鋪墊。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飽含情感地反復誦讀,初步感知詩句中蘊含的情感因素。
第二個環節:緊扣主題,情感積淀。全詩緊緊圍繞紅軍“不怕難”進行鋪陳。緊扣結構特點,在學生已經熟讀的基礎上,默讀全詩并畫下能夠集中表現紅軍精神品質的詩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個句子中的字眼是“不怕”,進而引發學生思考:此處的“難”,作者是用哪個詞語進行概括的?面對這樣的困難,紅軍的態度是怎樣的?在交流中,學生將會圍繞“萬水千山只等閑”展開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萬水千山的畫面,初步理解路途的艱險,并理解紅軍“只等閑”的態度。學生因此感受到紅軍戰士大無畏的精神氣概,同時學生可以抓住關鍵詞語讀出情感。
第三個環節:圍繞話題,畫面含情。這是教學的核心環節,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話題并聚焦研讀。讓學生圈畫出“五嶺”“烏蒙”“金沙”“大渡”“岷山”這五個表示地名的詞語。最后提出課堂研究的主問題:這些地方給紅軍戰士帶來了怎樣的困難?紅軍戰士是怎樣表現的?
以交流“金沙江”和“大渡河”的內容為例,先從“云崖”和“鐵索”入手,通過畫面的展示,讓學生想象紅軍可能遇到的困難,從而增強對“遠征難”的理解。適時地講解“四渡赤水”的故事并播放《飛奪瀘定橋》的電影片段,讓學生結合地理環境和電影故事中紅軍戰士的表現,說說自己的感受,從而理解文中“暖”和“寒”這兩個字用法的精妙。最后回歸到“不怕”二字,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聯。
第四個環節:反復吟誦,情感升華。這是一首值得反復吟誦的詩篇,讀起來氣勢磅礴,充滿豪情。為了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教師應營造情境,促使學生反復誦讀。
第一次吟誦:紅軍長征途中歷經了千難萬險,而詩中只選擇了幾個點來描寫,這是詩歌的藝術性概括。詩歌通過列舉的方式,把紅軍長征經歷的事情進行展示,每一段經歷,每一次戰斗,紅軍戰士都表現出了英勇頑強的意志。
第二次吟誦:先通過多媒體展示詩詞的特點,然后再展示《七律·長征》的書法作品,讓學生從另一個側面了解詩文中蘊含的蕩氣豪情,再一次激發學生進行誦讀。
第三次吟誦:為學生播放長征組歌中的歌曲《長征》,讓學生從歌曲中感受情感,再次激發學生誦讀,使學生的情感能夠得到升華。
第四次吟誦:在反復的吟誦之后,學生已然達到了熟讀成誦的境界,這時候要求學生全體起立,配上長征的樂曲,讓學生以飽滿的情感朗誦詩歌。
語文教學需要遵循文體特點。這是一首律詩,寥寥數語中蘊含著大量的文字信息,詩歌的教學就需要讓學生從字眼詞眼中讀出畫面,在言語實踐中體會詩歌中所包含的張力,感受詩句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教學中,教師力求整合多種教學資源,以“讀”貫穿,構建多層次的語言實踐活動,既引導學生讀作者,讀背景,又引導學生聚焦語言文字,讀作品本身。這樣的設計,拉近了歷史事件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更容易讓學生和作品產生共鳴。這正如課標修訂組核心成員方智范教授所言:“哪一位老師上小學語文課能把孩子的情緒調動起來,能把孩子的體驗過程拉長,能讓他和作品里的情緒發生共鳴、溝通,那么這位老師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小學語文老師?!?/p>
本課教學最大的亮點是注重營造情境,讓學生讀得“入境”。讓學生“入境”的有效方法就是調動他們的想象和聯想。如上文所述的“圍繞話題,畫面含情”這一環節中,圍繞主問題“不怕”,教師充分利用資源的整合,抓住“逶迤、細浪、暖、寒、喜”等關鍵詞,通過詩詞的意境給學生營造一個廣闊無垠的空間,在思考詩歌意境時,學生與紅軍戰士產生共鳴。最后在個性化的誦讀中,學生能夠展現自己所感受到的詩詞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