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培培
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授科學文化知識,同時還肩負著育人的光榮使命。教師應該具備伯樂的眼光,不少天賦高的學生就隱藏于眾多學生中,這就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地去尋找、發現這些“天才”。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的學生也許在這個方面很擅長,有的學生也許在那個方面是“超人”,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發現、培養,學生良好的天賦有可能會因此泯滅。從小的方面來說,這是個人、家庭的損失;從大的方面而言,更可能是社會的損失。
《傷仲永》是北宋王安石的作品,文章大意是說一個人哪怕天賦再高,如果不努力學習,也會變得平庸。這篇文章我讀了很多遍,每次讀完都會思考一個問題:此事距今已有千年,能引起多少人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及家長來說,我們又該如何把其中的道理說給自己的學生、自己的孩子聽呢?
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教育任重而道遠,由此可以看出學習的重要性。天賦,也稱天資、天分,就是人成長之前已經具備的成長特性,并非后天培養的,而是人某一方面(不可能是多方面)生來就有的,如藝術方面的才能。這些天生擅長的能力具有獨一性,成長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某些方面的天賦,并加以培養,那么他成長起來的速度則會比其他人快得多。
以王安石為例,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他本身就是一位天賦較高的人,自幼聰慧,少年英才,勤奮好學,酷愛讀書,博覽群書并過目不忘,且在讀書過程中善于思考,勤學苦練,終能下筆成文。后隨父入京,結識曾鞏,而后又認識名人大家如歐陽修。22歲考中進士,為官時勤政愛民,政績斐然,官至宰相。
王安石由于自身有天賦,加上后天的努力學習,成功是必然的。反觀其筆下的方仲永,天賦也極高,可是由于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后來終于成為一個普通人。
像方仲永那樣天生聰明有才智的人,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人,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人恐怕都不能夠吧!愛迪生說:“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這百分之一的天賦是十分珍貴的,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要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來澆灌。所以,天賦的培養與發現同樣重要,天賦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培養,一旦消失就不可能再生了。
從《傷仲永》一文我們可以看出,王安石老先生特別強調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承認,天賦固然重要,但一個人的天賦是教不出來的,只能靠細心發現,并加以培養、引導。教師就充當了伯樂的角色,我們應該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身邊,放下教鞭,蹲下來,輕聲細語地去呵護學生的天賦。
多年前我教過一名學生,他在班級中算是比較聰明的,學習也非常刻苦,每次看到他,不是在做作業就是在看書。他把別人玩的時間都用來學習,所以深得教師們的喜愛。當時,他家庭條件困難,險些輟學,教師再三勸導其家長,在學校和師生的大力支持下,他終于順利完成學業,進入高等院校深造,畢業后成為了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個學生當時輟學了,盡管他有較高的天賦,后來又會怎么樣呢?
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有學校這么好的學習氛圍讓有天賦的學生得以大力發展,也使普通人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教師用心去發現學生的天賦,并加以培養,學生家長也責無旁貸,家校溝通是必需的。有天賦的學生,其本人也要努力學習,使自己天賦的潛力發揮到極致。作為教育教學的執行者,教師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如何去發現天賦突出的學生?又該如何培養,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以用三年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課程的曹原為例,他能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學習常人三年才能學完的課程,如果沒有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很難完成的,當然,科學的學習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來保證,可是,時間的多少又不是絕對的。比如在學校學習,掌握知識的多少與時間不成正比,并非時間花得越多,學習到的知識就越多。知識的獲取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它與興趣的濃淡、思考的巧拙、方法的科學與否等都息息相關,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學習曹原的奮斗精神,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在做題時有條不紊地思考。比如,做練習題的時候端正態度、認真審題、自覺檢查,萬一出現錯誤還要及時改正,吸取教訓。
現如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教書育人,還要善于發現“天才”。所以說,教師必須具備伯樂的眼光,善于發現并加以培養天賦好的學生,讓他們都能把自己的特長顯現出來,更好地發揮自身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