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攀茹
“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溫柔的微笑……于是,原來不做作業的學生開始做作業了,原來調皮搗蛋的學生變得有禮貌了……”但是有的學生則不然。
工作中,我對學生溫柔地笑過,我努力尋找過學生的優點……最后,有的學生進步了,但有的學生還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為此,我有失望,也有寒心。直到有一天,我讀了王曉春的《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后,我終于明白:“我把復雜的教育事業簡單化了,把艱巨的教育工作輕松化了,我把多樣的教育方法單一化了。更重要的是,我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高爾基曾經挖苦說:“愛孩子,這是母雞都會的。”這至多只能給那些后進生一些暫時的鼓勵和信心,但是治標不治本。三分鐘熱度過后,如果沒有其他有效的教育手段助其鞏固、內化,學生必然會恢復老狀態、老模樣。
教育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壓力和困難、挫折。一個問題學生,他缺少的不是愛,家長對孩子的愛,難道比教師對學生的愛少嗎?為什么反而來找教師教育他們的孩子?他們缺少的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深入地分析、研究,他的心理問題是什么?他的家庭環境怎樣?他的思維方式是什么?他的愛好是什么?我從哪里突破可以見到成效?然后才能對癥下藥,很多時候需要“中醫西醫”相結合、“內服外敷”相結合,甚至還需要具備阿慶嫂那般與學生“周旋”“斗智斗勇”的智慧,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各位同行朋友,讓我們用愛心做“藥引”感化學生,讓我們以智慧做“處方”克服困難,同時對自己的做法進行總結和分析,積累成功的經驗,反思失敗的原因,從而贏得學生的尊重、走進學生的內心,直至幫助學生好好學習、生活。因為,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