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生
新形勢下,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文化教學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重視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很多地市及學校根據學生需求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筆者以山東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 ‘和’ 文化的縣域課程開發研究”為引領,對傳統文化教學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收到了積累經典、涵養性情、增長智慧、傳承文化的良好成效。
平原縣“和文化”系列讀本包括經典類的《弟子規》《三字經》《論語》,主題類的《和睦篇》《和樂篇》《和諧篇》和平原縣地方文化等,下面以平原縣開發的“和”文化系列中的“孝”文化為例來談一談具體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走向經典
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主要以文言為載體。對小學生來說,古漢語是抽象枯燥而又朦朧難懂的。為消除這一障礙,首先要拉近學生與文化經典之間的距離,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尤為重要。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采用師生交談等口頭形式,也可以采用圖片、繪畫等呈現方式,還可以采用視頻播放等信息技術手段,或者組織具有典型意義的現場表演,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打開思維,走向經典。
例如,課上教師讓學生們先借助一體機欣賞閻維文演唱的歌曲《母親》,再暢談觀后的感受。這一環節有效地引發了大家的情感共鳴,學生普遍能聯系自身,體會成長過程中父母點點滴滴的關愛,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感受父母恩深,要孝敬父母,在此情境下出示2500多年前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對“孝”的論述。創設如此情境,引領學生走向經典,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走進經典,體會內涵
優秀的文化經典,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華,凝聚了古圣先賢的智慧德能,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是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學生們可以從中汲取成長的營養,涵養性情、增長智慧。而對經典內容的理解、內涵的把握是學習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習的難上之難,需要教師多管齊下教經典,逐層深入析內涵,本環節中的教學策略和流程如下。
一是初讀文本,了解大意。學生首先和語言進行一次親密接觸,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清節奏,教師做好范讀和具體指導,在此基礎上,學生聯系已有的學習方法,如借助注釋、結合上下文等來了解各章句的意思,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想象著人物說話的情境來具體體會并熟讀成誦。
二是再讀課文,把握內涵。學生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自主思考后和組內同學交流探討,從經典章句中認識到怎樣做才是盡了孝道,哪些又是不孝的行為,深入把握經典的核心內涵。
三是情境再現,角色體驗。傳統文化課常常給人枯燥、古板的感覺,而這也是學生敬而遠之的重要原因。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就要敢于創新,努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增強學習動機,創造更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75%,因此,我嘗試著讓同桌分好角色,在原文的基礎上,借助背景資料和自己的理解把最感興趣的一章表演出來。學生的個性化表演, 可以使經典的內涵更深刻的走進其心靈世界,在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之間加深理解與體驗,從而給課堂穿上一件“有聲有色有形”的新衣。教師做好巡視和指導,俯下身來參與到小組活動中,靜下心來發現存在的優點及問題,因時制宜地進行方法的點撥。最后,小組展演和師生評價環節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經典、積累內化經典,最終達到繪聲繪色地背誦。因此,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人文底蘊”這一核心素養中的“人文積淀”和“人文情懷”等。
四是觀照自我,明心見性。羅曼·羅蘭說:“其實并沒有人讀書,人只是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我們學習經典不是泥古不化,也不是擺擺樣子的花拳繡腿,而是啟發學生將經典作為一面鏡子,明確自己內心和行為上的得失。所以,在學生對經典內涵深刻把握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他們對照自我的思想實際和言行進行認真省察,在與心靈對話的基礎上認識“我”自己,以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功效,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五是拓展資源,從一到萬。《論語》中的名句非常凝練地概括了我們民族文化中的很多重要理念,古往今來很多大德名賢對同一問題的深入闡發也常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孝經》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詩經》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等,學生們多積累經典語句,豐富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庫。
六是寫出心得,評選孝心少年。學生在提前下發的孝心卡片上寫出學習本課經典的心得,在孝心的指引下有了思想的進步和實際的行動,從而有效落實了“責任擔當”這一核心素養中的“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這一基本要求。
三、走出經典,傳承文化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博大精深的中華“孝”文化形成的年代遠遠早于孔子所生活的時代。在理解了孔子對“孝”的論述后,我們追根溯源說“孝”字,感受它的深厚意蘊。首先在教學中,教師出示“孝”字在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中的演變過程,然后借助《說文解字》中 “善事父母者”的注解深化學生的理解,同時借助資料進一步了解我國孝親尊老的歷史傳統。此環節使學生們深深體會到,時代在變,字形在變,而“孝”的核心內涵始終如一,從而在春風化雨中立志傳承中華孝文化,做時代孝心少年,在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統一的過程中,成為有深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總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由淺入深,漸入佳境,融會貫通,直抵內心,最終實現知行合一。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抑或走向社會,其氣質面貌、言談舉止和行為方式均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們豐厚了人文底蘊、增強了人文情懷,提高了感恩和責任擔當意識,基于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伴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真正成為促進同學們成長的有益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