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軍
摘? ?要:盡管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大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同時也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使自然生態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在我國不斷建設綠水青山的大背景下,環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也逐漸被人民大眾所認知。當下,加強綠色生態基礎事業的建設,從而推動生態保護的進程是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其中,林業種植的建設較為突出,林業作為國民生態經濟的重要環節之一,對于維持生態穩定和保護生態平衡的作用不可比擬。這也就意味著發展林業種植要注重將其環境效益最大限度地發揮,讓其特有優勢強力推動環境污染治理事業的發展。以當下我國環境污染現狀為出發點,具體闡述了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當中的應用。
關鍵詞:環境污染;林業種植;生態價值利用
林業種植可以理解為技術指導下的樹木栽種,其自身具有種植范圍廣、影響面積大、建設成本低、生態效益好等特點,是當下環境污染改善中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林業種植對社會環境的改善具有突出的根本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宏觀層面上應將其作為環境核心發展的基礎性措施,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結合、政策支持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為林業種植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1? ?把握現狀,分析局勢
經濟發展固然離不開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對社會進步的措施往往只顧工業的開發,而忽略了對生態的保護。久而久之,產業建筑建設剝奪了原本屬于綠色植物生長的土地,亂砍濫伐、過度開發、盲目傾倒等現象已經造成了環境的嚴重破壞,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就愈發嚴峻。要想實現真正的長遠發展,必須將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并舉,認真審視當下國內所面臨的環境污染現狀。其大致狀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1? ?酸雨
酸雨是由于大量的廢氣廢渣排放,導致空氣質量嚴重下降,所含有害物質急劇增加。隨著有害物質的不斷上升,與大氣中的水汽相融,從而導致降雨失常,雨水中含有大量的酸性物質,主要表現為硫酸雨。酸雨的根本來源在于交通工具的廢氣排放,其強烈的腐蝕性和破壞性給農作物造成致命的打擊。
1.2?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又稱大氣保溫效應,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制造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大氣溫度升高,這一現象具有全球性。溫室效應致使全球氣溫普遍升高,造成了高緯度地區大面積冰川融化,降雨降雪的規律性遭到破壞,眾多生物的生存環境備受威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以往經濟發展模式是對自然生態的嚴重犧牲,同時也為自身的進步設下層層障礙。
1.3?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的根源是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了地區的生態平衡,導致原本可以利用的土地變成了荒漠。當下我國土地沙漠化的程度已經不容忽視,這不僅是在消亡大量的耕地和灘涂,更是加劇環境污染惡化的幫兇。若是任其發展,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改善,終將導致林業種植面積被破壞殆盡,使環境發展走上窮途末路[1]。
2? ?發揮作用,改善環境
隨著我國對環境資源改善重視程度的不斷增高,林業種植面積也在以較為可觀的速度擴展,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具體運用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2.1? ?吸收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發生波動的重要來源之一,溫室效應帶來的危害具有波及范圍廣、破壞程度大、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因此解決溫室效應、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迫在眉睫。由于林業種植以樹木為主,樹木與大氣和陽光接觸時會進行大范圍的光合作用,這一過程離不開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從而發揮產生氧氣的功效。這也就意味著對林業的規模性種植,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氧氣,改善溫室效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但由于溫室效應的分布范圍較廣,林木生長很容易受到區域差異的限制,所以我國目前種植林木的面積仍然有很大的擴展空間,仍舊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2]。
2.2? ?提高土地質量
林業種植能夠有效地改善區域土壤的環境,這是由于樹木能夠保證根部土壤的結構穩定,同時也為土壤提供必要的水分。林業種植可以推動區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土地質量,避免荒漠化和沙漠化現象的發生。同時,大面積的林木種植本身也可以作為土壤抵抗自然災害的防御系統,減小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土壤的破壞,保證土壤的穩定性,也能保護區域群眾生產生活的安全。
2.3? ?改善空氣質量
在工業區和生活區的交界處或者是公路兩旁進行林業種植,能夠較好地吸收空氣中的有害雜質,阻擋其在空氣中的傳播和流通,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的空氣質量,吸附粉塵。同時由于樹木能夠較好地抵擋大風,所以部分大氣中的塵埃便會被樹木阻擋,直接落到地面。
綜上所述,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加強對林業的建設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這需要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育苗護苗工作的有效開展以及因地制宜選擇樹種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努力。相信隨著林業種植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必將得到有效的改善。
參考文獻:
[ 1 ] 李春芳,王麗英.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應用[J].花卉,2017(8):108-109.
[ 2 ] 馬金娜.探討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應用[J].時代農機,2017,44(3):151-152.
(收稿日期:2019-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