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威
他是中國制造業的新兵,也是中國制造業新生代中的佼佼者,從25歲進入京馬電機,5年來,他一步步找準腳下的路,實現了三年來產值翻一番的偉大挑戰。他就是京馬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中杰。
找準自己的位置
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年僅25歲的朱春富用5000元創辦了永秀五金廠——京馬電機有限公司,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代制造企業的創業者。1993年,京馬商標獲批,在創業16年后,京馬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品牌,趟出了一條自主品牌之路。
40年后,京馬電機已發展為中國電機行業的領導者,而此時,中國制造業又面臨著全球化信息時代的挑戰。這時,制造業的新生代們紛紛走到了臺前。2014年,朱春富的兒子、24歲的朱中杰大學畢業,帶著一股年輕人特有的朝氣和激情進入京馬電機。作為一名新生代,與父輩相比,朱中杰是幸福的,他含著金湯匙出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長大,不用再經歷父輩創業時的艱辛。然而,作為一名新生代,朱中杰也是困惑的。創業難,守業更難,年輕的新生代們不僅要直面父輩們成功光環的壓力,還要在壓力下迅速成長,找準自己的位置,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對于朱中杰來說,父親已然打造了一個成熟的電機品牌,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電機的專業知識,站在全球制造業的發展角度做好京馬的未來規劃,帶領京馬電機繼續做大做強是朱中杰迫切需要學習的。
剛進入京馬時,父親并沒有給朱中杰指定特別的崗位,而是希望他從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入手,靠自己趟出一條路。深思熟慮后,朱中杰決定從銷售崗位做起。他認為銷售部是一家制造業的核心部門之一,只有扎扎實實地了解京馬電機客戶的真實需求,才能打造出讓客戶滿意的產品。從此,朱中杰成了京馬電機的最佳業務員,事實證明,這個決定非常正確。憑借經濟管理學的專業背景,他很快就在銷售部門做得如魚得水。通過銷售,他很快獲得了市場的第一手資料,在和客戶的溝通中,他充分了解到京馬電機的優勢和劣勢;在和同行對比中,他摸清了京馬在市場中的定位,并梳理出了京馬電機未來的發展戰略。
在進入京馬電機兩年后,朱中杰開始著力拜訪大客戶,很快,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從第三年開始,京馬電機借助空調行業從交流電機升級為直流變頻電機的機會,開始了迅猛增長。從2016年到2018年京馬電機連續三年,每年以30%的增長率成為行業內發展最快的公司,截至2019年年初,京馬電機已經創造了三年生產總值翻一番的奇跡。并且實現內銷與外銷“兩條腿”走路,產品出口十幾個國家。
談到這一創造性的增長,朱中杰把原因歸結于父親數年前的戰略性眼光。7年前,京馬電機發展上升之際,朱春富卻了解到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的加大,空調必然要向更加節能的直流變頻方向發展。因此,朱春富當機立斷,開始布局直流電機的生產。果然,4年后,直流變頻空調成為京馬電機的王牌競爭力。
然而,這一事實也不能抹煞朱中杰的貢獻,進入公司五年來,在朱中杰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家電品牌開始使用京馬電機。例如松下、海爾、美的、三星、奧克斯空調、老板電器等都成為京馬電機的戰略合作伙伴。老板電器專門做了大牌子向外界聲明其用的是京馬電機,奧克斯將市場調研結果發給朱中杰,京馬電機逐漸成為最受市場歡迎的電機。在購買家電時,業務員為了顯示家電優勢,會主動對客戶說該家電用的是京馬電機。朱中杰認為,客戶的認可,是京馬電機最大的動力。
學會科學的“偷懶”
如今,憑借出色的表現,新生代朱中杰已初步在京馬公司內站穩了腳跟。談到與父輩的區別,朱中杰總結為科學的“偷懶”。這里的“偷懶”是指在企業管理中,充分借用科學管理手段,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點,也是新生代們的共性特征之一。
第一代制造業的創業者們,都是從小廠房一步步發展為大公司,所以這一代的創業者幾乎都是全才,產品、市場、社會關系……都是他們一手建立的。而站在巨人肩頭的新生代們,則更希望借助科學的管理模式把自己解放出來。朱中杰認為,科學的“偷懶”中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制度驅動,二是戰略驅動。
所謂制度驅動,就是引進科學的管理方法,讓制度代替人進行管理。這一點,在企業管理中舉足輕重。在經濟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案例講的是美國福特公司崛起—衰落—再崛起的故事。20世紀初期福特汽車的第一代創始人老福特打造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企業,幾乎壟斷了整個美國的汽車市場,然而在管理中,他卻深信自己的經驗,認為企業不需要管理人員,所有員工聽從自己發號施令即可。然而僅僅過了幾年,福特汽車就走上了下坡路。當老福特的孫子、福特二世接管公司時,福特汽車已瀕臨破產,年輕的福特二世迅速引進了科學管理模式,組建了一套領導班子,幾年后,福特汽車就重新站了起來。這一案例成為MBN中的經典案例,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科學管理模式將在企業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朱中杰所言,當京馬發展為擁有數千名員工的企業時,制度驅動將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另一點是戰略驅動。這就要求企業領導人要具備戰略性眼光。正如朱中杰的父親朱春富于7年前布局直流電機生產線,從而帶動京馬飛躍式發展一樣,京馬電機的未來也取決于新生代們能否繼承老一輩創業者的戰略性眼光。對于京馬的下一步發展,新生代朱中杰坦言,將于三個方面發力。首先是家電電機領域,這是京馬當前階段的立足之本;其次,大力發展工業電機,工業電機不同于家電電機,其性能、節電等要求更高,是京馬電機下一步發展的方向;最后,發展新能源汽車用電機,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可觀,在這個領域布局,朱中杰的“野心”可見一斑。
從京馬制造到京馬“智”造
從“貼牌”到“品牌”,從“制造”到“創造”,京馬電機一路緊跟中國制造業步伐,如今,在全球信息化時代,中國制造業正在經歷新的轉型,那就是拼專利,拼創新。對于年輕的朱中杰來說,能否在企業中實現創新,是京馬電機能否成功從創造轉向“智造”的關鍵。對此,朱中杰從三個方面入手,建立了京馬的創新生態。
首先,優化創新環境。
創新是京馬電機的一貫傳統,40年來京馬電機從一個僅有六七人的村鎮小作坊發展到擁有數千名員工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在這一奇跡的背后是京馬電機持續創新驅動的理念。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京馬電機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的生命線,每年的科研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都超過5%。專利是一個企業創新能力的反映。目前,企業已擁有各類專利授權2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0多項。
朱中杰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善的科研獎勵制度,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2%比例用于獎勵科技人員,為京馬電機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創新環境。
其次,吸納全球創新人才。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創新資源正在突破地域和國家的限制,呈現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業開始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創新資源。朱中杰很快注意到了人才的全球化趨勢。朱中杰認為,一個小鎮上長出來的京馬要做到不固步自封、持續發展,必須吸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優秀人才。
在朱中杰的帶領下,京馬電機重金從日本高薪聘請了多位科研人員,與此同時,朱中杰還派遣專業技術人員赴日本、美國等國家的相關科研機構深造,為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第三,擴大產學研合作成果。
產學研一體化是科技創新的一種重要途徑。早在2001年時,京馬電機成立了技術研發中心,并于2003年與浙江大學合作組建“校企合作科研生產基地”。如今,已經初具規模,有研發人員71人,其中,中、高級職稱22人,大專及以上學歷65人。
朱中杰上任后,持續擴大產學研合作成果。京馬電機和嘉興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成立了浙江省京馬電機研究院,在人才培訓、機器換人和科研儀器共享等方面實行全面合作。
第四,建立智慧工廠。
為了向“智造”轉變,2018年以來,京馬電機先后投入1.5億元開展智慧工廠建設,通過引入直流繞線全自動生產線、實現生產數據實時共享等舉措,精簡生產線用工80%,提高生產效率30%,更實現了生產數據的交互共享。
朱中杰的一系列創新措施,讓京馬電機在中國制造的新一輪大潮中,一馬當先,迅速跟上時代節奏,全力奔跑。
如今,中國的制造業正處于全球制造業轉換發展理念、重構競爭優勢的關鍵節點。這給新生代朱中杰帶來了壓力,同時也讓他看到機遇。如何在下一個三年實現京馬持續騰飛,這是朱中杰面臨的壓力與挑戰,也是所有中國制造業新生代們面臨的共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