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希望工程已成為一個符號,希望小學也孕育了一種情結,代表著社會各界對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關愛和支持。不少企業或個人以援建農村希望小學為榮;一批孩子也受益于此,不僅改變了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也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傳遞著愛心。記者最近調研時發現,受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地方出現希望小學校舍人去樓空,被廢棄或閑置的現象,不僅造成浪費,還可能引發社會疑慮。
投入近200萬元,僅使用了6年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三元村村民郭昌林每天都要到距家4公里外的南山鎮中心小學,接送兩個孫子上下學。而就在他家對面,村道邊一所寫著“三百梯長久希望小學”幾個大字的學校則鐵門緊鎖,橙白相間的二層教學樓內空空蕩蕩,操場一側長滿半尺多高的野草。
這所總投入近200萬元的四川汶川地震災區首所投入使用的希望小學,在啟用6年后陷入沉寂。“近幾年生源越來越少,2013年村里報名新生僅有六七個,開不了班。”南山鎮中心小學校長田文華告訴記者,學校于2015年停辦后,教學設備被搬到中心校,由中心校每月出200元雇當地村民看護、打掃校舍,以備必要時恢復村小辦學。
地處四川中部丘陵地區的中江縣是典型的外出務工大縣,全縣141萬人口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達48萬。中江縣教育局副局長冷衍文說,近10年來該縣撤并村小(含教學點、希望小學)共108所,全縣837個村中仍在堅持辦學的村小只剩90所。
? 記者采訪發現,受農村義務教育學齡兒童減少、城鎮化加速、大量農村生源往城鎮轉移等多重因素影響,援建的希望小學被閑置的情況在全國多地存在。
? 在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一棟貼著白色瓷磚的二層樓房格外醒目,樓頂的“希望小學”字樣清晰可見。這所名為野竹村小的希望小學,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捐建。如今這里已是人去樓空,墻上的瓷磚開始剝落,教室的木門腐朽破敗,樓前的乒乓球臺則成為附近村民晾曬玉米的桌臺。
? “這棟學校10多年前就只剩十幾個學生了,實在難以為繼,已經撤并好幾年了。”雙龍村黨支部書記孫祥生說,野竹村小條件有限,連操場也沒有,留不住學生,如今村民們大多把孩子送進城區或者鎮上的中心校讀書。
? “希望小學建成后被撤并的現象確實存在,我們在重慶酉陽、秀山、城口等偏遠區縣都看到過類似情況。”重慶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一位負責人說,“我們在希望小學選址時有一個規定,當地政府要保證學校建成后至少正常使用10年。然而,這些年來形勢變化較快,一些農村地區的學生大量進入城鎮讀書,許多村校因無人上學而閑置。”
閑置校舍處置成難題
? 今年正好是希望工程發起30周年。1989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希望小學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如今隨著形勢變化,一些閑置希望小學如何處置,倒成了一個難題。
? 看著家門口的校園里野草一天天長高,50歲的郭昌林心里很不是滋味:“這所學校的校舍曾是全村最漂亮的房子,現在雖然沒有娃娃讀書了,但讓它這樣一直荒著,也不是辦法。”
? 野竹村小撤并后,閑置的校舍怎么辦?孫祥生說,校舍是區里相關部門牽頭、企業捐資建設的,村里不清楚產權歸屬,也不知道該怎么處置。由于校舍位置較為偏遠,周圍只有幾戶人家,目前還沒有找到好的利用方式。
針對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后出現的大量閑置校舍狀況,近年來國務院、部分省市出臺文件,提出堅持“教育、公益性事業優先”原則進行處置。但在現實中,空置校舍大都交通不便,開發價值低,不易吸引投資者。
一位農村學校校長表示,希望工程學校由企業或個人捐資,處置前需明晰產權、征求出資人意見,處理起來太復雜,拿不出好辦法,只好先閑著。此外,一些干部擔心校舍出租后出現管理跟不上、租金收入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如若開發利用不當,造成校舍損壞或環境污染,將引起村民誤會不滿,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也不利于校舍今后恢復辦學。
社會助力鄉村教育去往何方
? 一面是社會各界踴躍奉獻的愛心,一面是廢棄閑置的希望小學,以及依然薄弱的鄉村教育。旨在援助貧困地區教育的希望工程等愛心工程應去往何方?
“應綜合考慮人口政策變化、農村流動人口等因素,科學規劃調整鄉村學校布局,避免出現邊建設、邊閑置現象。”四川創新教育研究院院長紀大海認為,地方政府應對轄區適齡兒童規模及變化趨勢進行摸底、跟蹤評估,將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需求相結合,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許多接受采訪的基層人士認為,相比非寄宿制的鄉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生源足、師資優,不僅教學質量相對更高,而且解決了許多農村父母外出打工無法照看孩子的難題,受到很多農村家長及學生的歡迎。應整合投向農村教育的社會資本,集中財力建設更受歡迎的寄宿制學校,讓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
(摘自《半月談》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