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報道說,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全國性法定帶薪產假的發達國家。2017年,英國一家網站在比較了37個國家的育兒難度后,將美國評為育兒“最困難”的國家第一名。在美國生娃養娃,到底難不難?
全職媽媽的保障
如BBC所言,美國目前確實是一個沒有全國性的法定帶薪產假的發達國家。雖然加利福尼亞州、新澤西州、羅德島州、紐約州、華盛頓特區和馬薩諸塞州等地頒布了本州法律,給予新生兒父母帶薪產假,但美國絕大多數州依然沒有從法律層面上支持帶薪產假。
不過,雖然缺乏法律支持,但美國社會還是給女性生育孩子和生育后重返職場提供了一些保障。在美國,老人帶孩子的現象比較少見,美國家庭通常不會三代人同住一個屋檐下。為了減輕新生兒父母的養育壓力,許多托兒所能接收6周大的嬰兒。而且,在美國人眼里,小小年紀就進托兒所,并非一件很“殘忍”的事情,反而認為,這樣的孩子能更早地學習如何表達情感,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遵守秩序。
此外,不少美國公司為了讓員工安心工作,也會給員工提供生育方面的福利。根據美國雇主評價網站“玻璃門”的報道,微軟為新生兒母親提供20周帶薪假,而父親或養父母可休12周帶薪假;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雇員可在子女出生后或收養子女后獲得最多一年的帶薪假;臉書公司也向所有新生兒父母提供4個月的帶薪育兒假;星巴克公司2018年宣布,公司將與育兒網站合作,為員工提供子女托管服務。
有些美國媽媽期待有更多的親密育兒時間,然而,她們沒有足夠的產假,因此,最終選擇了做全職媽媽,這在美國也是很常見的事情。美國有“全民申報制度”,所有公民和具有合法居留權的外國人,都需要每年向國稅局提交個稅申報表。如果家里有一位“主婦”或“主夫”沒有收入,可以享受一定數額的減稅待遇。而到了退休年齡之后,沒有工作的“主婦”或“主夫”可以從社保部門領到相當于配偶(婚齡超過10年)退休金一半數額的退休金。即使是離婚,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基礎上也可領取這項福利。若是夫妻二人工作一方離世,在世一方也可以繼續領取其過世配偶的退休金。這些政策,有助于緩解全職媽媽老無所養的壓力。
而一些福利較好的公司還為員工配偶提供保障。谷歌公司曾宣布,如果美國的谷歌員工在受聘谷歌期間去世,依然在世的合法配偶或事實伴侶,可在以后10年間,每年獲得相當于死者生前工資水平一半的補助。此外,配偶還可立即獲得其所有股票,子女可每月領取1000美元撫恤金至19歲。
全職媽媽在孩子長大以后也可選擇重返職場。根據美國1967年頒布的《就業年齡歧視法》,雇主不得利用年齡差別或基于年齡考慮職工的雇用、留任、使用和升遷。因此,在招聘廣告上,美國公司絕不會限定擬招員工的年齡。面試時,也不會詢問工作申請者的年齡。
帶薪產假爭議
希拉里曾在2016年競選總統時主張強制執行帶薪產假政策,好萊塢明星安妮·海瑟薇也曾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紀念國際婦女節的活動上呼吁提供更多帶薪產假。不過,雖然帶薪產假是許多美國媽媽的期待,但也有不少美國人認為帶薪產假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一些意見認為,讓女性長時間休帶薪產假,可能加劇男女不平等,一些企業可能因擔心女性生孩子長期不能工作,而不讓女性擔任高層管理職務。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產后休假4-12個月的女性,在工作中獲得晉升的幾率將減少15%。
而且,美國家庭結構和動態也隨著經濟發展出現了顯著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養家糊口的主力。2016年,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有40%的職場媽媽是家里唯一或主要的養家人。美國中產家庭的育兒費用正在連年上漲,而賺錢主力在家長期休假,會降低整個家庭的財務安全感。
部分女性也表示,相比于休更長的產假,更希望去上班。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母親與嬰兒同睡時間越長,越容易感覺抑郁。白天出門上班,和同事交流交流,可以舒緩心情,以便晚上能用更好的心態陪伴易哭鬧的嬰兒。費城的一名媽媽曾告訴記者,盡管自己的薪水只夠付醫療保險和托兒所的費用,但她仍然很開心自己從工作中獲得了自我認同感。
一些民眾擔心,如果聯邦政府從法律層面上強制實行帶薪產假政策,會導致加稅或者醫療保險價格提高等一系列問題。他們認為,無薪產假是一種市場調節,經濟狀況好的家庭可以想辦法多休或者辭職,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可以早點兒回去上班。
帶薪產假也一直受到美國商會和企業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一問題應交由企業自行決定。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雇主提供的帶薪產假超過法律規定。美國還有一些公司實行“買賣年假”制度,即雇員可向公司“購買”假期,“購買”的費用從薪水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