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茜
情境教育,就是給孩子添翼,用情感扇動想像的翅膀,讓孩子的思維飛起來,讓孩子的心兒飛起來,快樂地飛向美的、智慧的、無限光明的童話般的王國。
——李吉林
2018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情境教育”發展的第40年。“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跟隨時代的召喚,我成為當時中國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兒’。我依附身邊的‘石頭’,勇敢地向前探路。雖不能闊步前行,但只要能不停地向前,就享受到了弄潮的快樂。”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兒童教育家李吉林在《情境教育三部曲》中這樣寫道。
“教學是教師的頭等大事。為了孩子們的學習,幾十年來我始終不渝,在教學上持久地下功夫。”1978年,已經是特級教師的李吉林一改長期教中高年級語文的慣例,主動要求教一年級。按照當時的教學進度,一年級學生必須用整整60天反復學習拼音,想識字的孩子識不到字很著急。
為了加快進度,除了為學生編寫補充教材,李吉林還受外語教學中的情景教學啟發,嘗試讓學生通過情景表演的方法來理解、表現人物的神情、動作。課余,她讀到《文心雕龍》中的“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由“景”入“境”,她領悟到兒童的語言表達離不開內心情感與客觀外物。通過反復研讀《文心雕龍》,李吉林從“意境說”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點。這四個方面貼合兒童的發展所需,成為兒童情境學習的重要支撐。
李吉林把學生帶出學校,帶進大自然。田埂上、小河邊、樹叢里,孩子們在觀察世界中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與情感體驗。她把觀察與兒童語言、思維發展結合起來,先后開發了讓孩子樂于表達的“口頭作文”“情境說話”“想象作文”“童話作文”等。該班的孩子上到二年級時,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班上33位小作者創作的《小學生觀察日記》。李吉林為兒童學習設計、親授了1000多節課,逐漸發現兒童學習“快樂、高效”的關鍵是“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的結合”。
從語文學科到思想品德、數學、科學、音樂、體育、美術……李吉林將情境教學的理念向其他學科進行滲透。之后,她提出“情境教育”概念,將實驗拓展到更大的范疇,構建起“拓寬教育空間”“縮短心理距離”“利用角色效應”“注重創新實踐”等情境教育基本模式,并從哲學和心理學層面闡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60多年的從教經歷、40多年的實踐研究,李吉林一步步構建起情境教育的理論體系與操作體系。“從‘情境教學’拓展到‘情境教育’,目的是要讓更多兒童獲益。”
為此,這位年逾八旬的名教師,至今仍躬耕于小學兒童教育的改革與研究前沿。“讓越來越多兒童的幼小心靈健康而豐富,思維在美感的籠罩中自由馳騁,潛在的創造力得到盡情地開發;讓每個兒童,不分貧富,不分城市和鄉村,都可得到充分的發展,將其育成人,讓其長成才,享受到真正的教育。這便是我心中美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