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東臣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跨世紀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在于創建一種氛圍,陶冶學生情操,全面提高學生素養。我校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學校層面已逐步形成“亦生亦師 共生共長”的學校文化。以學校文化為核心,我們著力加強年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和小組文化建設,搭建學校文化、年級文化、班級文化、小組文化“四位一體”的塔式文化結構,使之成為師生共同棲息的精神家園。
學校文化建設
學校以“建設一所基于成長共同體的幸福愉悅的生態學校”為目標,圍繞“尊重、溝通、感恩、責任”的核心價值觀,以“亦生亦師,共生共長”為核心,遵循“亦生亦師,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深化“亦生亦師,易知易行”的管理品牌、“亦生亦師,教學合一”的教學品牌、“亦生亦師,知行統一”的德育品牌,推動學校向現代化、特色化、信息化縱深發展。
從校風學風建設角度,我們提煉出“學生14問”:今天開心嗎?學習愉悅嗎?學會傾聽他人了嗎?和他人互動交流了嗎?語言文明嗎?做到目善、言善、行善了嗎?課前預習了嗎?積極發言、討論、交流了嗎?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了嗎?勤于筆記嗎?經常質疑嗎?時常反思嗎?學會知識遷移了嗎?能夠學以致用嗎?這14問都是學生問自己,由學生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如果沒做到,該如何改進?從而引導學生在情緒狀態、溝通交流、學習方法等方面有更好的認知和積極的行動。
年級文化建設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七、八、九年級分別以“適應”“堅持”“拼搏”為關鍵詞,優化學生成長路徑。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針對學生特點,我們確立了“適應·陽光”的年級文化理念,提出了“學規范、養習慣、促成長”的年級培養目標,通過主題班會,依托學校活動,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促使他們盡快適應,陽光成長。開學伊始,我們舉行“青春啟航”新生入學適應性培訓,包括校園文化解讀、課堂學習觀摩、廣播操學習、行為規范和安全教育五項內容;利用系列主題班會,加強對學生日常行為的養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為其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新生軍訓、廣播操比賽、校園文化節、藝術節、中韓交流、民俗節,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均衡發展、多元發展提供了機遇,促進了他們自信陽光地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八年級的學生已基本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面對學生課程難度不斷加大、一些學生已進入青春期的狀況,我們建構了以“堅持”為主題的“穩定中求進步求發展”的文化理念,讓學生在平日學習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讓家長的教育理念不斷提升,讓老師的責任感不斷增強,讓學生在平穩過渡中求發展。為此,年級充分開展各類活動,班級通過小組加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每月評選樂學之星、樂行之星、樂活之星以及樂群小組,提升學生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利用每周班會,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培育學生優秀品質;開展學農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均衡、多元地發展提供了機遇,旨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奮斗的初三最美麗”。九年級把“心中有目標,努力在今天,成功在明天”的文化理念滲透于師生心中,同時關注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家長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師責任感的增強,力求打造一個自信、團結、拼搏、向上的師生團隊。開學前,年級進行“颯爽英姿,做最好的自己”的體能訓練,鍛煉學生的意志力,激發學生的拼搏精神,讓他們懂得遇到困難挫折要以平常心對待,迎接挑戰超越自我。開學后開展“追逐夢想,尋覓清香”的全體學生會,表彰上一學期各方面表現突出、進步較大的學生,為全體初三師生鼓舞士氣。每次階段性檢測之后,學校都會召開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和家長會,讓學生和家長適時調整學習方法,積極面對中考,學會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節、文化節、體育節等活動,讓學生身心得到放松,更積極地備戰中考。
班級文化建設
我們引導班主任根據各自班級特點,建設富有個性的班級文化。為了避免班主任“一言堂”,我們力求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班級文化建設,以“我的班級我做主”踐行“亦生亦師 共生共長”的學校文化理念,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學校還通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推進班級特色文化建設。班級的物質文化主要是指班級的環境文化,優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級環境文化,不僅能陶冶師生的情操,更能激發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積極向上、充滿情趣和體現時代風貌的教室布置,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學校通過“最美教室”建設評比,推動每個班級的教室環境文化建設提升。班級精神文化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能夠迅速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激勵學生;它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的未來以深刻影響。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我們通過讓學生參與設計班名、班訓、班歌、班旗、班級精神、班級奮斗目標等,優化班級精神建設的內涵,推動班級健康發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把那些以規章制度、公約、紀律等為內容的,班級全體成員認可并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以及監督機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形態,稱為班級制度文化。通過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促使每個學生都在一定的準則規范下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
小組文化建設
“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成就,要看他得到了誰的指點;一個人能有多么優秀,要看他身邊有些什么樣的朋友。”我們力圖通過小組文化建設的力量,為每個孩子搭配優秀同伴,讓他們結伴而行。小組文化建設從小組的劃分、運行規則的制定、小組評價制度的建立等起步,在此基礎上確定組名、組訓、組規等。小組劃分按照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將全班學生分成不同的數段與座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影響、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共同進步。
評價不僅應體現出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基本要求,更應該幫助學生發現和發展自己多方面的潛能和長處,同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信心。在評價過程中,我們首先進行小組評比,小組的分數評比項目分為學習、紀律、體育、衛生四部分,每天將四部分得分加起來,評出當天的最優小組和最需要努力的小組;每周將各小組五天的分數加起來作為周總分,周總分最高的小組將獲得“周明星小組”稱號,我們將為其發放“明星小組”的喜報。
(作者系山東省青島第四十四中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