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來,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密集啟動,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40余所高校公布了自主招生簡章。與去年相比,不少高校今年的招生規模明顯下降、部分學校取消文史類學科、報名門檻再提高、分數優惠有所降低、增加體質測試。其中,多校將報名門檻設定為“全國中學生奧賽省級一等獎及以上”。也因如此,今年的自主招生被認為是“史上最難”。
(3月30日 中新網)
高校自主招生從多方面收緊,有其現實針對性:在自主招生“黑幕”“貓膩”頻現的背景下,這些動作的“矯枉”意味不言自明。應看到,自主招生本就是為彌合“一考定終生”的應試積弊和“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社會期許之間的差距而生,自問世起,它就肩負起了探索建立多元評價體系的重任,成了高校在高考之外選拔人才的重要路徑。此舉給了高校靈活選才的自主權,也為很多“偏才怪才”提供了更多機會。
但自主招生按下啟動鍵15年來,許多問題漸次凸顯:自主招生中的“自主”二字,原本是為了賦予高校更多自由裁量權,可無論是自主招生考試演變成“小高考”,還是催生代寫論文、買賣專利亂象,衍生大量招生腐敗,都跟自主招生的制度設計初衷相悖,也讓教育公平打了折扣。
“自主”變成了暗箱操作的培養皿,加上有可能擴大城鄉和區域教育差距,輿論對自主招生的態度也在轉向,問題叢生之下,自主招生改革逐漸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
過去一段時間,國家教育部連連出招: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印發了《關于嚴格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嚴格規范自主招生。
今年1月初,教育部又發布了《關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十嚴格”要求,其中特別要求高校要嚴格報名資格條件,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等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這也被稱為是自主招生史上最嚴格的規定。
自主招生不斷收緊,契合了很多人對招錄公平的預期。接下來,在用多重手段堵死自主招生的尋租空間后,為確保作為“立交橋”式多元選拔評價體系重要一環的自主招生,仍能發揮其價值,有必要對其制度設計進一步完善,如在推進自主招生透明度上繼續下功夫,也對自主招生在綜合評價中的權重加以再平衡。說到底,自主招生在招生規模、優惠幅度上做“減法”,是為了在教育公平度上做“加法”。招生規模、優惠幅度等“縮水”,是為了避免自主招生“注水”。
(來源:光明網,作者為光明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