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前茂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主要指標之一,它居“德智體美勞”各育之首。目前,農村中小學德育教育受到辦學條件、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等諸多因素影響,缺少實效性。
一、當前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德育被定性為一門知識性的課程,不少學校考查學生品德時還對品德教育進行書面考試。這種純書本化的“德育”必然使德育變得越來越抽象化、形式化。同時,德育教育教材脫離實際、不接地氣,教材中的內容城市化傾向嚴重,許多學習內容脫離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導致教師缺少對學生的啟發(fā)引導。
學校方面也沒有科學制訂德育教育實施方案,教師沒有詳細制訂班級德育工作計劃。德育教育缺少整體性、系統性,表現為德育內容碎片化,德育活動無序化,德育形式單一化。一些農村學校的管理重在“管”字,即教育學生偏重于對學生的監(jiān)管和控制,沒有認識到管理也是育人。追溯到家庭因素,農村學校的學生父母大多數外出打工,孩子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中的揪心問題,農村中小學德育教育工作仍任重道遠。
二、從學生視角入手建構德育體系
為提高德育針對性、實效性,我們需要基于學生視角開展德育工作。
1.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發(fā)揮文化育人的作用。一是重視物質文化建設,校園設施完善、功能齊全,處處洋溢著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二是重視“三風”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具有激勵作用和約束力,不但能催人上進、奮發(fā)圖強,還能制約不良的心理和行為。三是重視制度文化建設。農村學校更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規(guī)范學校管理,提高辦學水平。
2.抓實師德師風建設
鄉(xiāng)村教師是當地文化的象征、道德的典范。教師的學識水平、道德修養(yǎng)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抓好教師隊伍建設主要是抓實師德師風建設。一是學校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規(guī)范的言行帶動學生。二是教師堅持立德樹人,言傳身教。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在學校樹立榜樣,引導和激勵學生養(yǎng)成積極向上、勤奮學習、文明守紀、尊師愛友的良好品格。三是教師關愛學生。和諧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和親人。
3.堅守課堂德育陣地
課堂教學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發(fā)揮其作用就是要將德育擺在首位。一是落實德育課程,課堂緊扣實踐,發(fā)揮其課堂德育主陣地的功能。二是挖掘其他課程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將德育有機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中,如科學實驗課可以培養(yǎng)學生求實創(chuàng)新精神。三是利用好農村豐富的德育資源。例如讓學生參加生產勞動體會勞動艱辛,感悟勞動光榮;參加家務勞動分擔父母辛勞,感受親子情。
4.德育內容生活化
農村中小學校德育內容應緊貼農村兒童生活,選取農村學生所熟知的人、事、物作為德育素材。德育教育既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例如農村學生生活習慣不好,學校則可以從養(yǎng)成個人衛(wèi)生習慣入手,從而擴大至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
5.改進德育方法和途徑
實踐育人。德行需要踐行才能牢固。農村中小學要因地制宜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到敬老院關愛老人;開展校外文明勸導、環(huán)境調查活動;開展勞動教育,耕種學農基地;開展環(huán)保教育,回收廢品;等等。
管理育人。農村中小學相對城市學校而言,學校管理都不太規(guī)范。要實現管理育人,首先,要建立健全學校管理制度,并要求全體教職工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處處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對學生言傳身教。其次,關愛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需要在學校食宿,學校要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特別是要辦好寄宿制學校,為學生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學習、生活條件。最后,做好服務工作。管理即是服務,學校管理者要努力做好服務師生的工作,實現服務育人的目標。
構建育人網絡。農村家庭教育的短板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家長常年外出務工,很少顧及子女的教育問題。二是家長能力水平有限,無法解決學生學習上、思想上的問題。為促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的形成,首先,要做好家校結合工作。學校要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水平。其次,學校要加大與社會的互動,爭取獲得社會各界對學校工作的關心支持。
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這不但可以提高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而且可以提高德育水平。學校要利用微信群、QQ群等媒體平臺跟家長、社會建立聯系,加強各方互動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綜上所敘,我們要根據當前農村學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從兒童教育視角出發(fā)構建德育體系,切實抓好“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系統工作,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