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摘要:良好的活動區環境、豐富適宜的活動材料是活動區開展活動的前提,孩子與各種材料之間、以及教師同伴之間的互動過程則是教師要觀察、指導的內容,而活動后的反思與研討則是活動的精華,它有利于幫助教師整理自己的思路、激發幼兒更高的探索熱情、引導幼兒懂得共享資源,在區域活動中和諧快樂發展。
關鍵詞:創設、指導、評價、發展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區域活動已越來越受到廣大幼兒教師的重視,它以“自由、自主、寬松、愉快”的活動形式易被幼兒接受,也為幼兒提供了充分自主活動的表現機會,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羈絆地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其創造潛能極易被激發出來。
一、創設適宜的環境,發揮幼兒在區域中的主體性。
《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園應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活動環境。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并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為幼兒創設一個與他們發展相適應的環境,能給幼兒營造一個更為自由的發展空間,讓幼兒成為發展的主體。
1、因地制宜、設置環境,發揮區域整體化功能。
區域活動是一個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主的師生互動過程,環境的創設與幼兒參與活動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教師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各個場地或角落,科學合理地設置最佳的區域位置,開辟有利于幼兒發展的區域。
在設置活動區時,不僅要注重提供有利于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各種活動類型,還需考慮各游戲及其活動區之間如何適應和協調。根據我園活動室較小的環境特點,教師設置了開放式的活動區,把美工區域分為繪畫區和手工區兩大區,使場地安排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效用。繪畫區包括:線條畫、毛線畫、刷畫等,手工區包括:盤子制作、蛋殼制作、剪紙、折紙等兩大區。這樣,既可以避免相互干擾,又能相互共享和補充,較好地發揮整體化功能。
2、豐富材料、提供得當,讓幼兒充分感知體驗、激發幼兒創造的欲望。
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各種探索與創造,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區域材料的提供是幼兒積極主動活動的保證,是激發幼兒創造的源泉。在區域活動材料投放中,教師采用與幼兒共同收集的方式,引導幼兒收集一些可創造性的活動材料,通過收集材料的過程引發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創造的欲望,使幼兒在活動中,不斷嘗試新的制作方法,提高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師將幼兒收集的一些盤子、碎布、毛線、蛋殼、空瓶、紙盒等廢舊材料,投放到手工區。轉眼間,在他們富有創造性的小手中,廢舊材料被制作成了一件件、一幅幅美麗的作品。如:雞蛋殼結合橡皮泥制作成的不倒翁、哭、笑娃娃組合、可愛的熊貓、恐龍等;牙膏盒制作成的一列列火車、手槍、樓房等;空瓶子、盤子在小朋友的手中制作成了漂亮的小姑娘、花籃和一個個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品裝飾品等。又如:幼兒用廢舊材料制作汽車時,憑借豐富的經驗,大膽地利用各種牛奶盒,制作成“卡車”和“公交車”等各種形狀的汽車,還用大膽地運用彩泥制作了馬路、樹、紅綠燈等。在孩子們自主選擇材料、靈活運用材料中,一幅生動逼真畫面展現在教師眼前。
3、井井有條、合理放置,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不好,則終身受其害。”幼兒時期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教育培養對于人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區域活動中的材料品種繁多,如果教師不能有意的設計擺放方法和位置,就會讓幼兒感到困難、無從下手,更不利于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
為了讓活動區的東西一目了然,便于幼兒取放,教師準備了多個工具盒,采取超市里“標價簽”的擺放形式,把材料放入深邊塑料盒內后,貼上與盒內材料、工具相應的圖標,讓孩子們一眼就能夠知道盒內有什么,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工具。如:剪刀用玻璃器皿集中放置,然后將其放入深邊塑料盒內,在架子上貼上剪刀尖銳一面向下的安全指示圖標,地上貼有排隊拿工具的圖標;又如:粘帖用的漿糊用廢舊的粉盒子盛裝,然后再放置深邊塑料盒內,以免幼兒在取放時把漿糊瓶碰倒,從架子上摔下來。這樣,幼兒在歸還物品時就會感到輕松,也便于教師隨時檢查幼兒使用材料的情況,并及時增加以免出現材料不足的情況。
二、區域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與指導
區域活動中要突破傳統教育中幼兒處于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不是教師把知識告訴幼兒,讓幼兒被動地、靜止地去接受,而是教師通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和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展。這樣說來,那么教師在活動中可有可無呢?答案是否定的。應該說,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該既是活動組織者、指導者,又是幼兒的游戲玩伴。只有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孩子們活動真正的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從而不斷為幼兒提供更為適合于他們年齡特點和興趣特點、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促進他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活動環境,并通過適時適度的指導,促使幼兒的主動活動得以實現。
1、及時發現、適當介入指導,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為本,觀察先行”。觀察是實施有效指導的前提。沒有細致的觀察,就談不上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細心觀察,支持、鼓勵幼兒自發地探索創造,根據幼兒在區域中的表現,隨時給予一定的幫助、指導。
三、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評價與反思
評價與反思是區域活動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幼兒活動水平的關鍵。通過講評,不但可以保證幼兒活動的結果得到別人的理解,同時自己對事物的理解也因表達、交流而更加深刻,教師也進一步了解了活動開展的情況,因勢利導,使幼兒獲得深化的想象、創造,取得操作中進步的信息,通過活動區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
1、抓住閃光點進行講評,促進活動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評價時,教師要淡化自己的權威意識,不能用評價藝術作品的眼光去嚴格評價幼兒的作品。要注意面向全體,給每個幼兒機會,使孩子的創造火花都得以展現,獲得成功感。
在一次活動后講評時,一個平時沉默寡言的孩子手拿自己的作品(用橡皮泥捏造的作品),目光里滿含著期待。面對其他孩子舉得高高的精美創意品,教師有點漠視其作品,可又不忍回避孩子期待的目光,于是就請他介紹自己的作品。原來,孩子用月餅盒做的“家”中,不僅有爸爸媽媽看的電視機(牛奶盒)和坐的沙發(大果凍盒),而且還有爸爸媽媽和自己的房間(巧克力盒),甚至還有一個大陽臺(化妝盒),陽臺上還種著五顏六色的花朵(小果凍盒和皺紋紙做的花)。這么不起眼的組合卻被孩子說的如此美好,這不就是孩子創作中閃光的地方嗎!教師及時給予孩子熱烈的掌聲,共同為這幢房子取名為“溫馨家園”。
總之,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形式,活動區教育給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利地推動了幼兒園的課程改革。活動區域的創設、指導與講評、反思,最重要的還是教師觀念的轉變,只要我們教師樹立正確的區域活動理念,把區域活動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本活動,不斷開拓活動空間,解放孩子,讓孩子們在玩中求發展,才能真正地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鋼要(試行)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局組織編寫
[2]《幼兒園區角活動設計與指導》浙江教育出版社.虞莉莉.主編
[3]《中國幼教論壇》中國華僑出版社.潘潔.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