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麗
李志豪是一個10歲的小男孩,課間時“活潑可愛”,課堂上“波瀾不驚”。比如學習數學,別的學生一節課能學會的知識點,到他這兒教師手把手教兩三節課還是學不會,或者就是學著后邊忘著前邊的,所以考試成績一直在40分左右徘徊。為此,我們沒少批評李志豪,只要發現他在玩耍就會指責他偷懶,“逼”他去啃課本。可李志豪就是不開竅,令各科教師搖頭嘆息
自從參加班主任培訓之后,我的教育思想和觀點發生了很大改變。我認為,學生的學習重在“思想”而不在“時間”,于是我換了一種方式對李志豪進行教育,今天拋個“誘惑”,明天來個“鼓勵”,后天給個“表揚”,一步步引導他坐下來一點點“啃課本”。到期中考試,他的數學成績竟破天荒地考了63分。
李志豪的轉變令人反省,教師過分的管教,換來的是學生的對抗和厭學,而適當的放松卻常常能收獲許多。
一、過分的限制,引發了學生“對抗”
這一案例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78條建議中女教師對巴甫里克的教育方式相似,教師都在竭盡全力地把學生拉到“那個標志著平安無事的救命的分數線上來”。學生吃盡苦頭,幾乎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如果以延長學習時間、限制學生自由來獲取可憐的高分,只能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換來的只能是學生的“對抗”。
在“延長時間、加大輔導力度”中,教師用心良苦,但不能說是“盡職”。如果“盡職”,就應該在發現這種方法不見效后立刻“另辟新徑”。
二、過多的批評,導致學生喪失信心
讀第78條建議時,我印象最深的情境就是,教師帶領全班同學到生物室參觀。學生們看到新鮮有趣的事物很高興,圍著教師問這問那,只有巴甫里克悶聲不響地站著。可是放學后,蘇霍姆林斯基卻發現他朝門里張望。這說明學生受批評的次數多了,失去了信心,即使遇到喜歡的東西也不愿在其他人面前表現出來,害怕“一不留神”受到教師和同學們的嘲笑。李志豪不也是如此嗎?他很少說話,從不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流露出來,回答問題時聲音小得如同蚊哼,就連和教師對視的目光也變成了一種偷看。
站在后進生的立場,感受后進生的學習和生活,你就會感到后進生特別不容易——屢戰屢敗,動不動挨批評,同學們常常嘲笑,心靈備受折磨。作為教師,對這類弱勢群體,應該付出更多的關愛,因為缺少愛!但回想我們的課堂,有誰去真正地“愛”過后進生?很多時候,對他們的教育除了批評還是批評,更有甚者還“出言不遜”。通過李志豪的事例,我深刻地認識到:過多的批評對教育教學百害而無一益,只能使學生喪失信心,在同學們面前抬不起頭,從而產生消極怠慢的情緒。
三、教育的關鍵,在于喚醒與激勵
教育的魅力,不在于傳授知識的多與少,不在于學習時間的長與短,而在于激勵與喚醒,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求知的欲望。
教育者只有在師愛前提下,以各種喚醒的手段和方法來教育,比如信任和寬容、驚嘆和鼓勵、期待和發現、啟發和引導,教育才會變得靈巧而有效,從而產生“神奇的力量”——這種“神奇的力量”就是學習的欲望。欲望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以使學生愿學、樂學,即使在學習中遇到挫折也勇往直前。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教師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重拾信心,克服厭學心理,而培養其自信心的關鍵,就是以喚醒與激勵的手段,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能行,自己并不比別人差。
教育大家魏書生說過:“教師是干什么的啊?是找出適合學生階梯的人。”作為教師,只有找到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進每個學生健康發展。
作為一名教師,你愛學生嗎?如果愛,就要多探索喚醒學生求知欲望的“秘密”,然后為學生搭造一個自在發展的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