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智民


《社戲》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懷念之情。
2、品味平橋村美景,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眷戀美好童年生活的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賞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在文中說道:“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在平橋,發生過很多的童年趣事,帶給他快樂;在平橋,認識了一群純樸、熱情的伙伴,令他難忘。其中最令他難忘的事情是什么?
二、精讀品味,分享快樂
(一)享“社戲之樂”
1、看視頻,欣賞一段紹興的水邊社戲。
2、在文中找出作者后來評價當年去趙莊看社戲感受的句子。
3、戲“好看”嗎?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我”就是覺得“好”?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小組討論。
小結:
并不是戲“好”,而是看戲過程中充滿了樂趣,充滿了景色美、人情美,充滿民自由和童真的生活美。
(二)享“平橋之美”
1、找出文章集中寫景的段落,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畫出認為寫得好的句子。
2、叫學生讀一讀,并說說好在哪里?
3、老師指導品讀
例句: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4、學生練習:品析以下兩句話
①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②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小結:文章運用多種描寫方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江南水鄉月夜的美好、靜謐,無不充滿了詩情畫意,烘托了“我”去看戲時的急切、喜悅和返航的依依不舍,表達了作者熱愛平橋,熱愛農村的思想熱情。
5、請一名學生示范朗讀第11-12自然段
(三)享“人情之暖”
過渡:平橋不僅有如夢如幻的優美景色,還有一群帶給我快樂的熱情、純樸、善良的伙伴和鄉民。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______(性格、品質等)的句式,簡筆勾勒熱情的伙伴和純樸的鄉民形象。
示例: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樸、熱情、無私,讓大家“偷”自家的豆。
小結:看戲過程中我品味到了真摯的情誼和純樸的民風,戲外之戲更有溫情。
(四)享“偷豆之趣”
1、說說“我”在平橋村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其中最有趣、最精彩的是哪件事?
2、自由朗讀,小組合作說說你們的理解
偷豆的樂趣在于( ? ? ? ? ? ?),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過程有趣,吃得有味,玩得開心)
3、說說“偷”的真義
C“偷”反映了小伙伴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反映了小伙伴們純潔無私的心,以及天真淳樸的天性。“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所以作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三、總結全文
一場戲,一捧豆,令“我”一生難忘,其實真正令“我”難忘的又是什么?請說說你們的理解。
小結:
難忘平橋美麗的風光,自由的空氣,熱情的伙伴,淳樸的村民,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還有無法重現的童趣。
結束語:
平橋村,擁有“我”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擁有最純樸、最真摯的美好友情;擁有自由、快樂的生活情趣。她是我心中永遠的樂土,永遠的珍藏。
四、小練筆
學習文中寫景的方法,寫一個片段,描寫家鄉或校園的一處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