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高中語文教學的主體、載體等的不同,要求課堂教學獨具特色,成為充滿魅力的“這一個”,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為他們開啟語文學習這扇大門。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特色;
李鎮西、錢夢龍、于漪等大師,雖然風格迥異,但無一例外都在語文教學上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成為眾多語文教師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有人甚至拿著大師們的教案直接走上了講臺,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究根到底,這樣的語文課堂失去了自己,勉力為之往往行之不遠。個性化就是語文教學成功的“臨門一腳”,只有充滿個性的“這一個”的語文課堂,才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幫學生打開語文學習的大門。
一、語文教學為什么需要成為獨具特色的“這一個”。
1.教學的對象——學生,是最富有青春活力和創造力的人群。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學生在經歷、教育背景、能力、興趣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同時,思維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也都有獨特性,也都有獨具特色的心靈世界。
2.語文教學所依賴的載體——文字與文章,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聽、說、讀、寫的每個環節都帶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個性化的作品、個性化的形象、個性化的風格都呼喚著個性化的語文教學,同時,每一個的解讀者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變化,作品會被賦予新的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
3.扮演課堂主導角色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對文本進行獨立、個性化的解讀,體悟到作品的本來面目和作者的創作意圖,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文學功底、較好的語言感受能力、靈動的思維、豐富細膩的情感、豐富的生活積累、開闊的眼界,而這一切都基于教師個人獨特的能力和性情。
4.民主、平等對話的課堂教學,要求尊重每個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只有老師在課堂中和學生進行了個性化的交流,也才能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作品解讀,使得他們真正體會語言文學的魅力所在。
二、語文教學的“這一個”特色體現在哪里。
1.教學語言的個性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于漪老師課堂語言非常具有美感,常常使得聽課的老師都不住感嘆,真是美的享受,學生也陶醉其中。語文教師借助文學味很濃的語言,給學生帶去聽覺上的享受,帶來精神上的觸動,課堂才能是一個師生其樂融融、精神煥發、碰撞思維火花、激發情感交流的所在。
2.情境創設的個性化。形象而生動的課堂情景設計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的教師在導語的設計上別具匠心,一下子就帶領學生進入到課文需要的情境中去;有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利用多媒體手段、朗誦等方法;有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閱讀積累,引發其對于某些問題的深入思考,例如,教學《西地平線上》時,文中有這樣一句“世間有大美”,而文章所列舉的三次落日真是對這句話的注解,教師以這句話為契機,指出,“大”上是相對于“小”來說的,“小美”是什么?并且找到在文學、生活中的例子對此進行闡釋,那么學生在讀文章之前就對“大美”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有效的個性化的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閱讀欲望,從而對作品進行“深讀”“優讀”。
3.作品解讀的個性化。教師在備課時應當努力發揮個人的力量,立足文本,以心和作品、作者進行對話,形成自己對某個重要詞語、某句核心句子的獨特見解,才是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開展有效教學的基礎。例如在教學《寒風吹徹》時,不妨談談老師自己的認識,這篇文章相對而言比較難,學生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也沒有這樣的閱歷,理解上可能有困難,如果老師立足文本并結合自己真實的生活體驗,那么,一定能夠為學生打開一扇窗。在教學《老王》這篇文章時,對老王送雞蛋給作者后,站在門口說的那句“我不要錢”,我們對此是否有更深一層的解讀?語文教師有了這樣的思考和解讀,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形成一定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4.師生交流的個性化。所謂的交流的個性化,是指在對每個學生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因學生的學習基礎、人格品質、思維水平、心理需求而異,對學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交流、批改作業的方式以及輔導學生的方式等。這些種種都深深烙上語文老師的個性特點,需要教師花一番心思對學生個體進行觀察、研究,才能增進師生的情感,開展有效有益的交流,從而共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三、怎樣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成為獨具特色的“這一個”。
語文大師葉圣陶曾說過:“對一個語文教師來說,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比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更重要。”那么,怎樣進行語文的個性化教學并取得較好的成效呢?
掌握一門“絕活”。所謂絕活,就是有自己的教學特長,例如有的語文老師擅長朗誦,有的老師擅長寫詩,有的老師腹有詩書信手拈來,有的老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等,有了自己的特長,學生就會仰慕欽佩,語文課堂自然聚集了人氣,學生親其師就會信其道了。
注重學和思。向前輩學、向同行學、向書本學,向學生學,吸取營養,因為只有我們的頭腦常有新的知識來充實,才能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同時,教學也是一種反思文化,自覺地對當前的教育活動進行回顧、思考、總結、評價、調節的過程,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重視傳承和創造。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把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體現在教材處理、課堂氛圍、教學方式等諸多方面,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激情飛揚、智慧之花處處開遍的文學天堂。與此同時,更要重視傳承,傳統教學中的長處我們要注意學習和繼承。
作者簡介:錢云霞(1980.08),女,漢族,江蘇常州,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