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月,在智利召開的中國一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拉共體)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并發表了《“一帶一路”特別聲明》,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中國與拉美之間“為實現互利合作而搭建的新的平臺”。
目前有19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參加了“一帶一路”倡議,占拉丁美洲34個國家的56%。與此同時,中同與該地區的眾多國家簽署了各種雙邊伙伴關系協定,包括與阿根廷、巴西、智利、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墨西哥、秘魯、烏拉圭和委內瑞拉的戰略伙伴關系。
中拉關系進入雙邊合作和整體合作并行發展的新階段
中拉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170億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近3060億美元。2018年,中國從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進口近1580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近7.5%;2018年中國對拉美地區出口1480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 .9%。中國已成為巴西、智利、秘魯和烏拉圭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8年,中國主要從該地區進口自然資源,包括礦石(29%)、大豆(19%)、石油(19%)和銅( 8%)。中國對拉丁美洲的主要出口產品包括電機和設備(21%),機械和機械設備(15%).機動車和零部件(7%),以及各種工業和消費品。
2018年,拉美15個國家、277家企業參加了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2019年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拉美企業顯著增加,很多國家的意向簽約成績喜人,其中巴西參展方的成交額比上屆增長3.6倍。
根據智庫巨頭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2018年報告中引用的中國數據,2017年中國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累計存量超過2000億美元。根據2017年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Council)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在拉丁美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傳統上集中在采掘業,但現在中國一半以上的投資則集中在運輸、金融、電力、信息和通信技術以及替代能源等服務業。
目前,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罔進出口銀行已經成為拉丁美洲最大的銀行。累計貸款已超過1400億美元(2005-2018年);委內瑞拉、巴西、厄瓜多爾和阿根廷是該貸款的最大接受者。對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來說,大部分融資是通過石油貸款交易提供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認為,與主要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相比,中國此類貸款的條款通常相對寬松,更重要的是沒有強加政策條件。
波士頓大學的全球經濟治理舉措專題研究表明,中國企業能夠達到并超過東道國制定的環境和社會標準。中國投資者在某些情況下的表現優于其競爭對手,特別是在給予適當的激勵和監管框架的情況下。中國已采取重要步驟,通過銀監會的《綠色信貸指引》和商務部的《外商投資與合作環境保護指引》,確保所有中國投資者有動力履行企業的社會和環境責任。此外,提高這些過程的透明度對成功也至關重要,這將使中國公司、拉美國家政府和民間社會更好地了解各種投資的真正利益和風險。
盡管“一帶一路”倡議在拉美地區得到了較好的反映,然而,中國在該地區的投資并非沒有風險。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問題困擾著中國在拉美的基礎設施項目,導致項目完成受到體制和公共方面的障礙。比如從礦業投資為例,可見“采掘業的社會許可”對拉美地區中資企業發展的挑戰。
根據SOCIO環境沖突2018年報告,礦業糾紛和沖突已經上升到所有社會問題的第一位。
“我們還沒有開始掙錢,哪有資本和時間做公益。”當企業被問到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問題時,例如重視當地勞工的平等待遇、采取環境保護的舉措和當地社區建立和諧關系,許多企業會認為這是一種公益或者慈善行為,是賺到錢之后再去做的事情。但是,這一傳統的理念被事實所顛覆,由環境和社會公共關系所引發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但中資企業近年的表現已經讓觀察者逐步改變態度,知名經濟學家Elizabeth Economy和Michael Levi在英國牛津大學的出版刊物中指出:“中國公司已經表明,他們有能力達到高績效、社會和環境標準,但當治理不善時,他們通常不會試圖樹立榜樣。”實際上,有關“社會或環境”的挑戰,是拉美整個采掘業所共同面臨的問題。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EY)在2019年的最新報告中顯示,“社會經營許可”已經從去年的排名第七位,飄升到現在的首位需要關注的風險。如今,礦業經營者需要應對許多傳統上與金屬和采礦無關的新興挑戰,整個行業在一段時間內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是:確保社會經營許可。
全球風險和戰略咨詢公司Verisk Maplecroft的拉丁美洲研究主管布蘭科表示,“隨著全球化的拓展,礦業利益相關者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更多的認識到這是一個戰略問題。這不僅僅是關于制定一些企業社會責任計劃和投資當地社區的問題,這還可能影響到商業的底線”。
中國在拉美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是經濟風險。一些拉美國家社會治理效率低下,中央財政狀況堪憂,外債不斷增加。中國對委內瑞拉等國的大筆貸款面臨違約風險;古巴經濟困難外匯短缺,造成對中資企業的貨款整體拖欠已達三年之久。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和阻礙中資企業在拉美推進“一帶一路”。
中資企業在南美的投資建議
重視環保問題。拉美國家的環境污染評估用時很長。盡管很多國家的法律規定具體的環評時間,然而實際操作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因此中企需充分了解政策法規,高度重視當地環境保護法規,合理評估環保合規成本。
防范融資和匯率風險。工程項目資金一般來源于國外援助或貸款、業主自有資金和承包商帶資承包(BOT)。前兩者工程支付基本上有保障,但后者即使是公共項目,政府承擔的責任也很少,例如不能提供融資擔保,因此企業應充分做好調研,認真研究項目可行性,切勿在利益驅動下鋌而走險。同時,雖然拉美大部分地區外匯自由進出并且匯率較為穩定,但企業仍需考慮項目回款貨幣種類,注意規避貶值風險。
做好公共關系。投資項目應盡最大可能向媒體、社區組織和當地政府公開信息,并與其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努力爭取公眾對投資項目的了解和支持,化解文化、宗教和理念的不同,講好中國故事。
核算用工成本,適當加強屬地化生產經營。拉美很多國家的《勞動法》對勞工保護有加,不同行業的職工享有眾多福利與保障,對解除勞動合同有非常嚴格和復雜的界定。同時,拉美很多國家對外國公民申請工作簽證和居留證審查嚴格,當地工會勢力強大,排斥外國人就業,有時會針對外國人就業比較集中的項目或企業發起抗議和襲擾活動。因此,中資企業應盡早熟悉當地規則。在雇傭當地雇員時,應對工資、保險、分紅和帶薪休假等具體規定格外注意,避免勞工糾紛。
(孫曉軍:絲路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