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華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與老師坦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見,溝通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更是一種藝術教師不僅要學會與學生溝通,還要學會與家長溝通。
與家長溝通好了,家長可以理解和支持老師的工作,可以取得家校協同教育的良好效果,更關鍵的能提升班級管理質量,增加老師成就感。反之,不善于和家長溝通或不及時和家長溝通,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并為老師自己帶來壓力和困擾,或者會費力不討好。
針對不同家長的類型,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有效溝通。
一、有教養的家長
對于有教養的家長,我們首先要有自信,要相信我們作為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素養,不能因為家長學歷高,就盲目服從他們的意見。其次,在交流前要做足準備,認真細致地觀察孩子的表現,找尋相應的理論支持并思考指導策略,做到胸有成竹。對于家長提出的意見要有自己的判斷,闡述觀點要有理有據,以自己的專業素養贏得家長的認同。
二、脾氣暴躁的家長
對于脾氣暴躁的家長,我們應該安撫家長的情緒,當場能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解決事后第一時間溝通解決,等家長冷靜下來后再以情服人。
三、溺愛型家長
“溺愛型”家長對子女往往寵愛過深,看不到子女的缺點,甚至護“短”。小A,成績中等,家庭條件較富裕,父母都是做生意的一天自習課,突然一陣悅耳的音樂響起,原來他偷偷把手機帶到學校為此,我和他進行了一次懇切的長談我鼓勵他,試著讓他走出虛擬的QQ聊天世界和我談話時,他一再保證絕不再犯,可是沒過幾天,發現他又帶手機來學校了。
和他家長幾次接觸下來,我發現他的父母反復跟我強調:“小A在家里很乖,平時也不讓我們操心,從不和‘壞學生’一起玩,從不去網吧唯一的要求就是有個手機,我們當然會滿足他雖然他成績中等,但是我們很滿意了……”于是,我針對他們“護短”的特點,改變了溝通方式談話一開始,我從充分肯定小A的優點入手,引導他們認識其孩子的不足,跟他們談談對孩子的期望,進而引導他們重視對小A的教育我搜集了一些沉迷于手機、QQ聊天的學生的案例,和他們一起分析,引導他們看到其危害幾次下來,家長開始主動配合我的工作。
四、配合型家長
“配合型”家長通常對孩子比較關心,也比較明事理。小B ,成績十分優秀,多年擔任班長她是一個很有能力的班干部,幫助老師把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在功課上又十分鉆研父母以她為傲,同時十分關注她的思想動態總是主動和我交流、對于她的父母,我總是如實向他們反映小B的情況,主動請他們先提出教育措施和處理意見,認真傾聽因為他們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觀察自己孩子的表現經常比我還要深入、細致、具體,所以我就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當然,在傾聽的同時也會冷靜地分析,小B變現越來越出色、優異。
總之,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只有協調好與家長的各種關系,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才能達到一致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文為淄博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寄宿制初中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技巧研究》(課題編號2017ZJG101)的研究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