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玲
寒假學習了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領悟到教育最關注的人的發(fā)展的能動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學,我關注孩子們的個體差異了么?我?guī)椭⒆觽兲岣咦孕牛o孩子們賞識了么?沒有。我只要讓他們在考試中有一個好成績就行了。不考慮教育是不是最利于生命成長的?
學生和教師生命成長的意義是什么。首先我認為要改變自己與學生的關系,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傾聽學生的意見,開放課堂,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敢于發(fā)表自己意見的氛圍,改變學生的發(fā)言方式,用“我有個建議”“我還想補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針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種種弊端進行思考,然后確定在以后的教學中該如何改進。出了問題,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尋找學生的問題,也要反思自己。針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種種弊端進行思考,出了問題,我不能只是一味的尋找學生的問題,也要反思自己。例如課堂上學生思想注意力的不集中,紀律的渙散,不能僅僅從加強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這個方面去反思,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難道不應該從教學方法的趣味性,教學手段的直觀性,教育理念的先進性上去反思考慮嗎?再例如學生成績考得不理想,就責怪這些孩子學習不努力,智力落后;學生課間吵鬧,就批評他們不能遵守紀律,調皮搗蛋。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會嚴重的挫傷孩子們的自信。如此一味地強調學生方面的原因,而忽視了自身的原因。我覺得首先應該改變的就是自己。
通過假期的學習,我深刻認識的“成人成事”,不能只有事沒有人,也不能只想成為怎樣的人,卻不去做事。“新基礎”是做出來的,不是唱出來的,也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成人成事”是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一直沒有忘記的目標。
首先要明白為什么做、做什么,以明白為什么做“新基礎”,自問愿不愿意做“新基礎”。如果做研究都需要靠命令,那怎么做得好?學習作為“新基礎”的主旋律貫穿始終。
學習需要通過思考,想清楚它和我是什么關系?有沒有意義?想清楚了才能認同,從“明”到“得”,是一個飛躍。“得”還不夠,還要去做,做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無論是進步還是障礙,都必須要反思。
在做的過程中定期進行規(guī)劃、總結、反思、重新規(guī)劃。每個人每年、每學期都有階段性反思,知道自己“長”了多少,問題在哪里,還能怎么“長”。只有不斷地反省、明白、更好地“長”,才能讓自己的脊梁骨直起來,才能站起來,才能成為獨立的研究主體。
“新基礎”帶給你什么好處的話,那就是你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