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硯雖小,卻是一個綜合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集合體,承載著泱泱大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文化強國的夢想。
關鍵詞:硯??澄泥硯??設計??造型??文化??創新
古人說“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足見硯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硯雖小,卻是一個綜合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集合體,承載著泱泱大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藝術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傳承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文化強國的夢想。
從硯臺的歷史、文化背景角度來看,歷代硯臺的發展軌跡在造型方面有四次大的變革或高峰:漢代,神秘化的社會風尚,追求浪漫的風格;唐代,奢侈化的社會風氣,追求華麗的風格;宋代,文人化的社會取向,追求文雅的風格;明清,迂腐化的社會趨勢,追求繁縟的風格。
無論硯臺的造型怎么變化,我們都要考慮其整體布局,因為外觀造型能夠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增加第一印象。而整體布局就是要充分考慮點線面的結合。點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說點的大小,布點格局等等。線有直線、折線、曲線、弧線、交叉線。比如清代“大琴硯”:琴弦上的直線有規律的排列和圓弧形、曲線的完美結合。
圖案要富有文化氣息,有一定的創新。我們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設計硯臺:
比如明代“荷魚朱砂澄泥硯”:此硯作魚形硯身,襯以荷葉,造型生動活潑,線條流暢自然。另外,宋代的文人硯,將繪畫、書法、詩詞、金石等藝術融入其中。比如河洛澄泥硯的繼承人——游敏大師設計的“清明上河圖硯”深淺浮雕諸多技法交替運用,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再現了畫卷中最為精彩的虹橋盛景。
二、依據內容、題材設計硯臺
比如游敏大師“為迎接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和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游曉暉一起設計的大型河洛澄泥硯“盛世團圓硯”。這方硯臺以鼓為形,周邊浮雕有五龍、祥云等,“鼓面”上是一朵盛開的紫荊花。
比如我根據“紅旗渠精神”設計的“紅旗渠硯”:它以紅旗為形,紅旗渠圍繞在紅旗的下面,周圍再用祥云和青松做裝飾。張麗霞老師根據習總書記2014年5月視察河南時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設計的?“出彩中原”硯:它以突出習總書記形象為主體,以祖國版圖為硯堂。
學生龔心如根據寓言故事“司馬光砸缸”設計的硯;學生張穎科根據成語故事“聞雞起舞”設計的硯;學生張豪森根據神話故事“神鹿探路”設計的硯。
三、依據文化內涵設計硯臺
古人常以硯“比德”。方寸之硯臺,寄寓著人們美好的心愿,凝聚著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比如三足硯,曹魏時期的繁欽說:“鈞三趾于夏鼎,象辰宿之相扶”,其“三趾”實為天、地、人鬼之禮。比如游敏大師設計的“永遠盛開的焦桐花”硯。它以山為硯形,以朵朵盛開的焦桐花為背景,浮雕出以焦裕祿同志為首的人民公仆浮雕群像。硯堂以“逗號”為形,寓意為人民服務永無止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永無止境。
王靜老師設計的“包公”硯。包公是廉潔、嚴明、正義的化身。此硯旨在提倡孩子們從小樹立法治、廉潔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法制的一種特殊彰顯。郭真理老師設計的“清廉硯”。此印章構思從“出淤泥而不染,獨而不放,亭亭凈植,香遠益清”中來,取”蓮之高潔”之意,提倡大家志向遠大,清白做人。
龔心如同學設計的“鑿壁偷光”硯:寓意著人們只有發奮圖強,才能使人登上成功之巔。于佳琪同學設計的“女媧補天”硯:借用女媧補天的故事來展現中華兒女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
硯臺的雕刻題材一定要有變化,不要千篇一律,始終不變。只有題材創新才能有發展,不斷創新才有生命力。只有創新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才符合時代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蔡鴻茹.中華古硯100講[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5
[2]許登云.亭上硯話:古硯收藏與鑒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5
[3]陳望衡.中國美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
[4]聶振斌.儒學與藝術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