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璠
摘要:步入信息時代,人們穿梭于世界各個角落,需要隨時獲取快捷、高效、準確的經濟新聞信息,指導自己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伴隨新媒體的發展壯大,一方面給傳統媒體帶來了諸多挑戰,必須順應時代變化,尋求轉型發展,另一方面又激活了市場,促進不同媒體間融合發展。本文著重探討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經濟新聞報道創新。
關鍵詞:經濟新聞;創新;融合
一直以來,黨報經濟新聞報道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新媒體環境,黨報經濟新聞報道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作用,創新報道方式和內容,增強吸引力、親和力,以權威性、前瞻性、指導性的新聞內容,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此后,京津冀三地間媒體交流日益密切,三地黨報集團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媒體合作。在多次成功合作推出全國兩會聯合報道專欄的基礎上,《天津日報》攜手《北京日報》《河北日報》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啟動三周年之際,再次推出聯合報道專欄,在新聞策劃、采訪、編發等方面進一步體現協同聯動與資源共享。
經濟新聞專業性較強,需要使用大量數據和經濟理論,往往就容易造成照搬統計數據、羅列發展成績,存在著報道內容呆板,不吸引人的情況,甚至出現“報道誰誰看,誰報道誰看”的現象。應該努力讓黨報經濟新聞報道鮮活生動起來,從小切口入手,以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把硬新聞進行軟處理,讓經濟新聞既有專業水準又能通俗易懂。
2017年6月,首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召開。天津日報派出專題報道小組人員規模達到20人,超過歷次大型國際會議會展活動的報道規模。報道小組提前一個月著手研究智能領域背景知識,與大會組織部門密切溝通,及時獲取最新會議信息,聯絡溝通嘉賓、展商,研究制定報道方案。從會前半個月開始直至會議結束,天津日報連續在一版推出“邁向大智能時代”專欄,并拿出七個整版的篇幅推出智能大會特刊,綜合利用消息、評論、特寫等形式,對“一展”“一會”“一賽”的盛況和項目簽約成果、嘉賓思想觀點、天津智能產業發展等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報道中除了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還抓住受眾普遍關心的話題,對智能領域涉及百姓衣食住行和行業熱點共享經濟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報道,選題角度新穎,報道形式活潑,社會反響良好。
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加強融傳播形式創新,也是《天津日報》在大型戰役性報道中的一個亮點。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天津日報以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競相推出直播、視頻、音頻、H5、圖表等報道形式,以即時的速度、權威的信源和活潑的形式,成為天津網民“走進”全國兩會的一扇重要窗口。
在全國兩會期間,天津日報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同步直播了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及時組織對政府工作報告要點的快速圖文解讀,引發網友關注、熱議,網絡閱讀數迅速跨過10萬,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在報道“三大運營商響應總理要求,10月起取消手機長途和漫游費”“新部長首次過‘部長通道’”等兩會熱點時,綜合運用音視頻等形式,強化了新聞傳播力和影響力。
此外,《天津日報》還首次嘗試“二維碼報兩會”。在報紙每天刊發的“使命——代表委員履職風采”專欄中,不僅有代表委員的采訪摘要,還附有一個二維碼,讀者掃描二維碼后即可進入客戶端,直接觀看相關視頻和圖文報道,實現了報網融合,增加了報紙容量,豐富了閱讀體驗,也加快了記者全媒體轉型的步伐。
兩會期間,天津日報官方微博每日更新稿件約30條,客戶端每日更新稿件近百條,“兩微一端”每日綜合閱讀量超過70萬。在人民日報社“新聞戰線”官方微信編制的全國兩會省級媒體傳播力榜上,《天津日報》新媒體傳播力指數始終居于省級黨報前列。
經濟新聞報道在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建設中承擔著加磚添瓦的重要作用。在新時期新媒體背景下,對黨報經濟新聞報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賦予了新的使命。經濟新聞報道要創新傳播方式和表達形式,不斷提高報道內容的質量和水平,要深入基層扎實采訪,跳出空洞的數字,從讀者的視角出發,最大限度發揮黨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激發群眾參與經濟活動的熱情,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