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丹
摘要:網絡輿情的產生原因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價值觀的多樣化。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不重視新媒體的作用;對網絡輿情反應滯后;缺乏正確的網絡輿情引導方式;領導干部的輿情應對水平能力不足等方面,需要予以重視并得到解決。
關鍵詞:地方政府;網絡輿情;問題及對策
(一)網絡輿情的產生原因
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逐漸提高,網民人數增加,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使互聯網運用載體更加多樣化,網民不再局限于使用計算機使用網絡進行交流,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的興起為網友提供了更便捷、自由的交流平臺,這些都為網絡輿情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另一方面是價值觀的多樣化。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期,公眾管理和參與政治意識增強、經濟市場化、文化需求多元化等方面的巨大變化也接踵而來。多元化的社會群體使社會矛盾復雜多變,普通的社會事件容易被激化為大型的突發性公共事件,從而引發網絡輿情危機,讓社會輿論更加復雜。
(二)網絡輿情的特點
1.開放性
互聯網的完全開放,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開放、共享的信息網絡,手機的出現,讓人們獲取信息更加便捷。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信息,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也能在網絡上獲知他人的觀點和看法。網絡的匿名性,也讓網民能更真實直接地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情緒。
2.互動性
網絡成為當今社會人與人溝通交流的工具,當一個熱點事件出現后,網友參與討論,進行留言、點評、轉發,形成互動和討論。各種觀點的交鋒、匯集,使網絡成為新的輿論場。因此,網絡的互動性使觀點相同或相似的人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網絡輿論。
3.“傳染”性
互聯網科技的普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大大縮短了人與人,地域與地域之間的距離。手機的便捷,讓人們獲取信息速度快,網友在社交網站、新聞網站對熱點事件的看法和觀點會影響到其他網友對事件的看法。一些偏激、情緒化、不理智的發言會在網民之間相互感染,形成負面輿論。
(一)不重視新媒體的作用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普遍重視傳統媒體的作用和正面報道,然而,網絡技術和新媒體的興起,讓傳統媒體不再具有獨家的話語權,新興的自媒體讓“人人都是記者”時代到來,每個普通人都可以用手機記錄身邊的事,擁有“攝像機”傳播新聞。傳統媒體輿論引導的主要地位受到沖擊,政府運用傳統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效果并不顯著。在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下降的同時,輿論環境的進一步開放,傳播手段多元化,地方政府面對網絡輿情仍然采用傳統方法應對,對網絡輿情的處理越來越力不從心。
(二)對網絡輿情反應滯后
在網絡輿情出現后,由于機制、部門溝通不暢通等因素,導致政府沒有在第一時間對網絡輿情進行處置,甚至可能錯過處理輿情的最佳時間。雖然政府會進行應對補救,但有可能輿情已經進一步擴大影響,處理難度加大。
(三)缺乏正確的網絡輿情引導方式
在負面輿情出現后,有的地方政府希望通過封捂堵的方式將輿情控制在處理能力范圍內,有的則是避重就輕,消極回應,發表的聲明遮遮掩掩,讓人“霧里看花”。而有的地方政府對輿情直接采取不理睬的態度,希望輿情能“遇冷”,降低群眾關注度。
(四)領導干部的輿情應對水平能力不足
領導干部對當前輿論環境沒有清晰的認識,缺乏必需的新聞素養。輿情出現后,有的害怕應對新聞媒體,有的在應對媒體和公眾時,發言不夠嚴謹,導致政府陷入新的輿論漩渦,引發群眾不滿,增加輿論引導難度。
(一)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危機意識
當前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透明度高,在網絡輿情出現后,地方政府不能總是想著封鎖消息,而是應該找到問題的根源,及時解決問題。
(二)加強管理,強化對網絡輿情的監控
地方政府應對網絡環境加強監管,在發現可能會產生輿情隱患的信息時,政府要做好預判,密切監控,在隱患爆發時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應對。
(三)提升能力,提高輿情處理效率
地方政府完善輿情應急管理機制,在輿情出現后,各部門之間要加強聯動,提高部門間的溝通效率,做到能在第一時間發出權威的聲音,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渠道正面引導輿論,減少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