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無論是報社、雜志還是電視、廣播,網絡及融媒體的出現,記者在融媒體時代依然在新聞采訪報道中承擔著采寫新聞、反映情況和做群眾工作的基本職責。本文主要探討融媒體時代基層記者需要具備的知識框架。
關鍵詞:知識素養;采訪;融媒體
首先,記者每到一地進行新聞采訪,就要對當地的地理位置,風土民俗文化,歷史沿襲等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搜索,學習研究。然后,基層記者在一般的新聞報道中需要掌握必要的歷史、地理常識,否則同樣會出現由于事實判斷錯誤而造成的邏輯錯誤。最后,以史為鑒,用歷史的觀點來評價一個事物。
比如,基層記者進行古城街道道路整治及環境改造的采訪中,通常會聽到群眾各方面的聲音,這就需要基層記者利用網絡媒體技術了解歷史街道的原貌及演變過程,歷史上古城街道設置的排水及風向,采光原理,及當地街道的人文特點,商鋪的經營范圍,進行對比梳理。打消群眾的顧慮,進行一個權威的講解,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正能量。
融媒體時代,智能手機和移動客戶端的推廣及應用,每一個人都是信息傳播者,他們可以隨手在手機上發布音頻和視頻信息。當某地群眾在生產中出現事故時,受眾通常會拿起手機記錄下視頻畫面,也會有網友在下面評論。這時,記者在接到新聞熱線電話后,獲取信息趕到現場之前,如果本身對工傷的法律條文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對現場及驗傷的法律規定有一定了解,就能在新聞采訪報道中得心應手,甚至還能幫助受害者通過法律知識維護其權益。當群眾舉報在某食品中發現異物時,記者在食品安全的采訪中仍然可以通過食品法及消費者權益法中找到采訪的突破點。法律上對保護消費者的規定,對食品經營者的要求,針對食品安全的解決辦法,都為記者采訪提供了依據和法律素材,記者在采訪報道中才能幫助消費者及經營者規范自己的行為,發布權威的信息,促進事件的調節與解決,安撫其他消費者恐慌的情緒。
基層記者在采訪中經常會碰到家庭婚姻問題、婦女兒童問題,青少年教育問題,養老問題,中青年就業問題等。基層記者在新聞報道中是最貼近老百姓,貼近民生的社會觀察者,群眾需要記者去記錄他們的問題和生活困境,幫助他們將需求傳達出去,并能促進解決他們的問題。基層記者在報道調節家庭矛盾問題時,比如家庭夫妻關系中出現第三者引發的互相傷害類新聞事件。擁有社會學知識的記者就不會使自己站在情緒中,站在受害者妻子和兒女的角度去批判第三者和丈夫的不負責任。記者應該會運用社會學知識將所有人放到這面,把問題放到對面,一起去想問題怎么解決這件事,讓所有人都找到一個相對受傷害小的方式。
懂得研究采訪對象的心理,懂得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懂得受眾的心理特點,就能幫助自己將采訪順利進行下去。受眾的心理也分六個方面:新奇心理,得益心理,求知心理,接近心理,對比心理,逆反心理。記者要深刻把握接受采訪的各方的心理狀態,找到雙方的需求,當對方拒絕接受采訪時,要運用心理學知識平衡雙方的心理,進行分開采訪,安撫對方的情緒,使采訪能順利進行下去。記者要跟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靠“七分跑,三分寫”,也就難免在采訪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之交流交談,當采訪運動員時,對方平時沉浸在緊張的訓練中,不善言談,記者在交往中,要找到對方的興趣點,打開話匣子。比如記者在翻看對方資料中發現對方與自己是同一個鄉鎮,便嘗試用方言跟對方交談,對方一聽是家鄉的聲音,也就拉近了與記者的距離。
基層記者肩負著報道和尋找真相,給民眾表達提供渠道和平臺的責任,同時又要堅持自己的品質,支持媒體公信力,以及擁有對自身職業的敬畏之心,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一定的理論素養,豐富的知識素養,扎實的專業素養等,才能做好一名融媒體時代的優秀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