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勝
摘要:互聯網傳播形式的多樣性,拓寬了傳統新聞傳播路徑。在新聞類型當中,教育新聞內容對比新媒體內容,相對正規嚴謹且受眾關注度高,但自媒體改革之后,教育新聞在媒體市場化的競爭中,逐漸呈現出收視率過低、社會影響力不足等情況。本文將教育新聞的現狀、出發點、困境進行重點分析,并結合當下趨勢來探尋教育新聞特色,希望為促進教育新聞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教育新聞;專業化;大眾化;結合點
首先,教育新聞的廣播對象多為老年人和駕駛員,教育新聞廣播的受眾面在縮減。其次,新媒體的興起與沖擊,使報紙期刊的時效、銷量大打折扣。最后,網絡時代的來臨,讓受眾人群能夠快速瀏覽熱門話題并在線留言及反饋,使新聞媒體的傳播有了全新的形式。這也為傳統教育新聞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教育新聞需要多方位(如: 策劃設計、內容審視、展現平臺等)進行蛻變。
(一)教育新聞的出發點
教育新聞的出發點,著重于“教育”二字。我國教育普及的范圍主要分為三種教育等級(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其中,初等教育作為教育結構的基礎,重點培養人的識字、寫字、組詞、造句、邏輯分析等基礎能力,為人步入高等教育學習,打好基礎。高等教育則是對能力者的深層次培育及引導。另外,家庭教育是培養人格、自我能力的重要環境。因此,新聞教育需要結合以上三個層面,為受眾人群傳遞最新的教育情況、國家教育政策、教育教育觀念等。
(二)教育新聞的困境
目前,教育新聞在新聞媒體市場化的競爭中,已形成自主經營的實體模式,諸多媒體為賺取更多的“流量”,新聞內容過度娛樂化。這說明,新聞內容的傳播受到了廣告商、受眾興趣的影響。基于此,對教育新聞進行宏觀分析,正因為新媒體帶來的沖擊,讓教育新聞受到強力限制。教育新聞在定位、框架、內容、設計等方面,受到影響。從微觀角度上來看,網絡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育新聞的傳播表達形式與受眾范圍。因此,將教育新聞內容的表現更加大眾化,提升受眾人群對教育領域的關注,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教育新聞需要堅守專業化
新聞從業人員,應當明確傳媒的社會功能、社會責任。但教育新聞內容的特殊性,工作屬性必須服務于社會,必須公開、公正、公平作為目標服務于公眾。例如:新聞記者奔波在報道的前線,通過調查、采訪等互動的形式,追尋新聞內容的緣由,并對教育類的內容,進行客觀的評價。教育新聞,應該把受眾作為參與者,而不是聆聽者,我們要對受眾的關注點、公眾年齡群體以及他們的工作環境等,都需要去關注、去了解。
在新聞事件從出現到傳播的全過程,都需要相關人員對內容的采集、表述進行全面的考慮,而后期包裝要在內容的剪輯、版面的設計方面,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二)教育新聞內容需要嘗試趣味化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新聞生產與新聞傳播的過程,教育新聞要想提高影響力、公信度,可以從題材、視角、表達方式上去著力,借助網絡平臺獲取各類新聞素材,了解受眾的喜好,視角要落足于民生話題使得教育新聞在大眾化的同時,教育新聞在內容表現方式上不能太刻板、嚴肅,除了要表達有效信息外,在形式上要增加趣味性,來博得受眾的眼球。
教育新聞需要嘗試大眾化,使教育新聞變得更加“接地氣”。大眾化、趣味化的嘗試,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網頁、客戶端等傳播途徑,拓寬教育新聞傳播的渠道,將新聞教育的內容、素材、題材等,都以“民”為視角,讓教育新聞與民生、時政相互融合,使教育新聞的自身定位、框架設計、傳播形式、接收人群等因素都適應于不同受眾者。另外,教育新聞應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結合當下熱點,了解受眾興趣,從而改善過去一味的說教形式,增強趣味。
總之,新聞教育需要與大眾相結合,從而提升教育新聞的受眾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