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祥
摘要:媒體公信力作為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內在力量,是社會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標尺,也是媒體贏得受眾信賴的能力。媒體公信力的高低,決定其輿論影響力的大小。新聞工作者在新聞輿論工作中,必須增強黨性意識、導向意識、擔當意識、人才意識“四種意識”,不斷創新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業態,切實把握好新聞報道的“時、度、效”,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公信力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輿論導向;監督;素質;作風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正確的輿論導向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靈魂。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宣傳報道中,新聞工作者應該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弘揚國家、民族利益和政治方向等根本問題,大力弘揚符合時代發展的價值觀,大力弘揚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題,努力擔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重大政治責任,努力實現政治責任與文化責任的協調統一。其次,要準確恰當地向群眾宣傳文化知識,讓受眾在文化的領略和熏陶中正本清源、以文化人。尤其在新名詞、新現象不斷涌現的時代,作為一個大眾傳播者,更應準確、無歧義地將有效信息傳達給受眾,讓大家都看得懂、分得明、辨得清;要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要給受眾以先進的思想,以區分先進與落后,面對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長,要進行健康向上的引導;要分清高尚與庸俗,要區分美丑,給受眾以正確的審美觀。
新聞媒介被稱做是“社會監視器”或“環境監測者”,有著觀察和監督的功能及責任。在具體實施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新聞工作者應具備法治觀念,正確處理好“人”與“事”的關系,在監督的內容和方式上盡量采取“對事而不對人”的策略。
首先,要注重社會效果,突出正面效應,有正確鮮明的立場和出發點,掌握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鄧小平同志曾強調:“新聞上正確批評的作用應該肯定,但是應當注意不要把個別現象當作普遍的現象,不要局部的東西夸大為整體。”
其次,要認真調查核實,務求真實準確,抓住和突出主要內容,盡量少陳述細節。要依據事實,用事實來說話,盡量不要或者少用主觀性的語言。
另外,掌握好新聞輿論監督活動的廣度、深度、高度與力度,審時度勢,抓住報道的最佳時機,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寫作批評報道時,要旗幟鮮明,以理服人,依據全面客觀的事實,通過事實依據規勸人、教育人。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工作者作為具體的操作者,就必須具有優良的修為和作風。
首先,要廣泛涉獵一切知識,包括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科技人文、高新科技類知識等,都應成為新聞工作者學習和掌握的范疇。
其次,新聞工作者應當是個“專家”,必須精通新聞或者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才能在自己選擇的新聞報道中出類拔萃。不可否認,好的新聞工作者必定是以一個“專家”為前提的 “雜家”。
做一個有責任心的新聞工作者,要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滿懷熱忱,充滿激情,一片赤誠;要腳勤手快善于思考,多深入研究調查,及時了解并抓住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問題,挖掘有價值的新聞,多寫稿,多練筆,寫出受讀者、觀眾歡迎的好報道;要舍得花功夫系統學習鉆研新聞業務知識外,不斷自我學習,學習優秀記者成功的新聞業務經驗,揣摩優秀新聞作品的寫法,培養自己敏銳觀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純熟的文字表達能力。
同時,優良的工作作風也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新聞工作者要忠誠于社會主義新聞事業,保持對新聞事業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發揚和傳承好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自覺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廉潔自律,克服行業不正之風,反對有償新聞;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多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不搞捕風捉影,不搞弄虛作假,不搞虛構想象,以免宣傳報道失實、失真,切實實踐“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的理念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