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旭 何正花
摘 要:近年來,校園安全事件頻發,其中校園欺凌、校園傷害、校霸、班霸等現象日益突出,盡管國家、社會、學校從法律法規、政策供給、安全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與社會的期望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隨著新媒體的廣泛運用,利用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以學校為主導,建立以優化教育環境提升受教育者教育素養為目的的“家校教育共同體”的主客觀條件已經具備。
關鍵詞:家校教育共同體;基本模式;信息化平臺
學校教育的主體不僅僅只局限于教師,廣大家長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教師和家長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對教育對象施加教育影響,使受教育者的學習和生活能力得到提升,能夠更好的依照社會發展所要求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來要求自己?!凹倚=逃餐w”建立的基礎和前提是家校之間的雙方的互信與合作。
一、學校主導下的家長參與模式的內在蘊含和基本要求
學校主導下的家長參與模式是當前“家校教育共同體”一個最為普遍的模式也是“家校教育共同體”最大的特征。學校在家校合作方面起主導作用,這是由學校在教育管理中的功能決定的,學校是承擔教育對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育健康人格、拓展個人視野、提升適應能力的重要場所,對教育對象的幸福人生具有奠基的作用。教育活動是教育者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對教育對象施加教育影響的過程,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雙向互動是教育活動的本質特征,在雙向互動的過程中,二者的地位是不對等的,教育者占主導地位,教育者通過有組織的教育實踐活動對教育對象展開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使教育對象具備社會所要求具備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素養。學校在對教育對象施加教育影響的過程中教育者運用各種教育資源,對教育對象施加全方位的教育影響,與此同時,教育對象在感覺、體驗、反思、醒悟等一系列心理作用和思想矛盾中實現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養。
學校主導下的家長參與模式要求學校與家長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在培養目標、溝通機制、溝通方式等方面必須消除隔閡,產生共鳴。
1.主體性要求。毋容置疑,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兩者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使他們具備社會所需要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素養。家校利用家校教育共同體,通力合作、協調一致,目的是為了不斷優化教育環境,創新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載體,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從而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藝術性。在教學教育共同體中既要發揮學校的主體優勢,又要發揮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學校而言,首先,要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的班主任,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班主任在學生德育養成、習慣培養、能力鍛煉、實踐操作等方面積極作用。
2.求實性的要求?!凹倚=逃餐w”建立的目的要求學校和家庭雙方堅持求實性的要求,細化家校交流的細節,強化家校交流的程序和保障機制。在教育教學中由于各個學校在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學校在與家長溝通方面不可能做到千校一面。每個家庭在教育環境、教育條件、教育水平、教育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溝通方式。因此在各校與家長利用“家校教育共同體”展開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必須依照求實性的原則要求,做到因時而為、因勢而化、因人而異。
3.實踐性的要求。教育教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活動,在學校主導下的家長參與模式下,無論是學校一方,還是家長一方都要依照教育教學規律和教育對象的成長規律,編制科學的教育管理計劃,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激勵措施和手段,對教育對象施加教育影響。由于時間、精力、時間等原因,許多家長不能通過家長會、評議會等方式直接的參加學校組織的教育管理活動,不能及時、動態的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絕大部分情況下,家長只能通過校訊通、微信群、QQ群、公眾號、校園網等虛擬的交際平臺查閱信息、展開互動。鑒于此種情況,班主任和家長在利用虛擬交際平臺展開對話、交流的過程中,雙方必須堅持求實的交際底線,實事求是的就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展開交流對話,不能無中生有,更不能夸大其詞、侮辱謾罵。
二、學校主導下的家長參與模式目的和任務
學習主導下的家長參與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不斷優化教育對象的教育環境、培育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素養。主要任務是加強家校交流溝通,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消除彼此矛盾和隔閡,增強家校之間的親和力和凝聚力,為教育對象的健康成長提供優越的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班主任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主流價值觀與受教育者實際的受教育程度,靈活的、藝術的運用多種教育策略對教育對象施加積極的教育影響。另一方面,對教育對象施加持續不斷的外界刺激,使其思想和行為向社會發展要求的方向轉化,并通過教育者自身一系列思想矛盾運動,將社會發展要求的道德規范、行為規范、法律法規、文明禮儀等社會規范內化于心,成為受教育者規范自身思想和行為的內在法則。
“家校教育共同體”的建構是利用新媒體平臺,在充分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以優化教育環境,提升教育實效性為著力點的信息共享平臺。在實現相應的目的和任務的過程中,要科學、合理的處理好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關系、線上和線下之間的關系、教育與管理之間的關系等。在處理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時,應在平等互利、自愿合作的基礎上展開交流對話,實現教育信息的共享。在處理線上和線下之間的關系時,應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圍繞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展開友好的對話。
該文屬于甘肅省十三五省級規劃課題GS【2018】GHB069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