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心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最近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新聞,并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事件帶來的深刻警示和達成的社會共識是: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校園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后面似乎還可再加一句:安以校為先。食品安全是校園安全的重大敏感點,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歷來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從《食品安全法》到各地陸續出臺的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共同編織起了一整套維護校園食品安全的制度之網。早在2002年11月開始實施的《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中,就有明確禁止學校食堂采購“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的內容。今年3月11日,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公布《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詳細規定了學校負責人陪餐制度、家長代表監督制度、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等一系列保障學校食品安全的措施。可見,校園食品安全不僅有法可依,而且法制建設日益健全。
但在一些地方和學校,校園食品安全問題依然發生。即便只是偶發個案,但其帶給全社會的心理沖擊是強烈而深遠的。校園圍墻之內多是未成年人,對于廣大家長而言,相比于自己吃的是否安全,他們更關心孩子吃的是否安全。一旦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出現差池,往往會刺痛家長們最敏感的那根神經。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一所學校的食品安全問題,會迅速蔓延至全網,引發廣大家長群體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集體憂慮和不信任感,這對家校關系的破壞是極為嚴重和深遠的。
因此,保障校園食品安全是底線,更是不容觸犯的紅線。但遺憾的是,具體到每一所學校的每一座食堂,有時卻難免在某個環節出現紕漏,比如飽受詬病的食堂外包問題。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四川省教育廳2014年聯合印發《四川省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食堂一律不準外包。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一些學校尤其是民辦學校將食堂層層轉包的現象并不罕見。利益驅動之下,一些人在拿到食堂承包權之后,自己并不經營,而是再轉包出去,如此便可輕松賺一筆。但在層層轉包之下,營利空間不斷被壓縮,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有些不負責任的食堂經營者便打起了使用低價食材和降低食堂員工工資的主意,由此埋下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禍根。
近年來,為了切實維護校園食品安全,不少地方和學校采取了諸多富有針對性的扎實舉措,比如廣為人知的“明廚亮灶”及校長陪餐制。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校長以工作忙、出差等種種借口不參與陪餐,或安排學校其他管理人員陪餐,從而嚴重削弱了這一制度應有的效力。其實,在筆者看來,與其讓校長陪餐,不如讓食堂方面陪餐,即讓食堂的經營者、廚師和其他工作人員和學生吃一樣的飯菜,從而與學生構成利益共同體。為了使這一辦法取得實效,學校管理者和家長代表可以共同對食堂方面進行監督。
總之,保障校園食品安全的舉措必須更加細化,更有硬度,更具持久約束力。據媒體報道,3月16日舉行的全國校園食品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地、各學校要把食品安全作為遴選供餐單位的首要標準,及時公開食品進貨來源,供餐單位等信息。同時,要加快推進校園食品明廚亮灶建設,今年年底要達到70%左右。我們更期待,所有學校都能引以為戒、舉一反三,因地制宜、因校施策,不僅全體教職工都能在思想上深刻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要在落實上狠下功夫。即便在沒有任何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學校也必須把學生食堂打造成最安全的用餐場所,讓每一個孩子的每一餐飯都吃得安心,讓每一位家長都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