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晗梅

2017年9月,教育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撰文,吹響了“課堂革命”的號角。近年來,成都市東城根街小學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的學習為中心,以“思維可見、思維可建、思維可踐”為課堂革命主張,梳理了六大課堂革命策略,不斷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全面發展。
課堂革命的核心基礎——師生關系的重建。教育學實則是關系學,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師生關系的重構是課堂革命的核心基礎。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現代“教師觀”“學生觀”的體現,是觀念的革命,是靈魂的革命。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切教育影響的前提,是課堂革命的核心基礎。
一是以教師的“退”成就學生的“進”。好的課堂應當以成就學生為標準,而不應以“秀”出教師為標準。教師有計劃有準備的“退”,才能將學生推向更為廣闊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空間,才能實現學生學習的真參與和深參與。二是以教師的“啟”成就學生的“思”。現代教育對“啟”的理解更強調引導、開啟、誘發。在課堂中,學生的“思”,首先表現為“問”。在有疑處質疑固然很重要,但在無疑處質疑才是教師之“啟”所追求的境界。這是點亮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火花。其次,學生“思”表現為交流甚至是交鋒。當課堂因學生的“思”發生對話、探究、碰撞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在逐漸形成。三是以教師的“講”成就學生的“效”。這里的“講”,指的是教師的精講,而不是滿堂灌的“灌”。精講須以“精心準備”為基礎。在班級授課制的背景下,“講授”是有其優勢的。John Hattie在《可見的學習》中通過對 800 項研究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直接教學仍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學生學習之“效”依然離不開教師有效的“講”。
良好的師生關系、課堂氛圍是學生思維生長的基本生態,學生思維的“進”“思”“效”都源自這份“關系”。現代課堂的教師應該是引導者、推動者、促進者。
課堂革命的人本回歸——從課堂走向學堂。課堂的引領者是教師,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課堂”強調的是教師的“講”,而“學堂”強調的是學生的“學”。這“講”與“學”中間又以教師的有備輔導和學生的主動投入為紐帶,聯系著課堂中的兩個主體。由課堂走向學堂,是學生“進”的必然。
在東小的課堂變革中,教師有計劃的“退”是課堂走向學堂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中的“退”不是隱退,而是點燃。在這里,課堂,是以人為本的講堂,是以學定教的學堂;學堂,是真參與和深參與的學習場。“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習的“本”是什么?是從教學設計到學習設計,是思維的生長。
課堂革命的技術支撐——指向未來的學習科學。現代技術給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云端學校、直播學校、數字智庫,正在實現著優質資源的共享。云技術給課堂教學也帶來了更多可能,“云”端的各種技術設備和學習軟件、全過程數據采集、數字體驗技術改變著教育教學的范式。借助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整合技術、管理平臺技術,將手機、平板、筆記本、實物投影儀、交互式電子白板、思維導圖等運用于課堂,可以為發展學生思維提供更多技術支撐。
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利用腦電、腦磁、腦血氧探測技術、近紅外技術等可以偵測腦在學習的過程的活動規律,這一定會帶來教育范式的改變,一定會重塑學習規律,在課堂革命中將發揮前所未有的作用。
因此,在這信息過載、技術發達的今天,我們著眼于培養具備“4C”——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創新(creativity)能力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的學習科學必須指向未來,學習方式必須轉型,教學設計必須走向學習設計。也就是要基于現代技術,基于學習者,在現場、在實際問題中,運用跨界、跨學科、混合式、項目式的方式,實現行動參與、思維參與、情意參與,使學習真實地走進生活情境、鏈接生活、解決真實問題,為未來做好準備。
課堂革命的靶向管理——基于數據的綜合評價。2013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中提出了五個維度評價指標,學校據此建立了基于學業測評數據的評價體系,用基于數據的評價改革,推進有的放矢的課程重構,逐步實現課堂革命的靶向管理,讓課堂革命走向理性和實證,更好地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實現課堂革命思維可見、思維可建、思維可踐的主張。
另一方面,學校還通過“綜合素質評價”的班級和年級報告,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的個人報告中,尋找學生個體的素質狀況,從學生的個體素質和社會素質兩個方面,形成學生人格品質、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公民素養的大數據,并進行綜合診斷,在品德發展、興趣特長、身心發展等方面給予學生和家長精準幫助。
在實施中,我們既有定量評價,又有定性評價;既關注“量”,又關注“質”;既為學生的發展指明方向,又留足學生發展空間;既警惕“數據腳印”給學生帶來的可能的不良影響,又冷靜地運用數據開啟課堂革命。站在育人的立場,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現代與傳統相結合,分析和綜合相結合,準確實施課堂革命的靶向管理。
課堂革命的理性升華——從教學走向教育。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從這個定義看,“教學”更多的是指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育是什么?“教育,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于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從這個定義我們看到,“教育”留給受教育者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還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培養核心素養,立足人的全面發展。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清晰地闡明了教學必須走向教育——從關注知識傳授的研究向關注全程育人、綜合育人、全面育人轉變。
從教學走向教育,需要知道如何出發。課程的頂層設計和落實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幾年來,學校在實踐探索中正是基于此,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發和完善了校本自選訂制課程和自選定制課程,將藝術提升、體能拓展、未來課程、德育課程作為重要內容,落實課程的基礎性、整合性和選擇性。課程的育人目標需要課堂來承接,課堂革命的策略實則是為育人目標服務的。
從教學走向教育正是課堂革命的理性升華。在課堂改進中,注重技術層面的教學策略固然重要,在教學中更多“教育”的氣質,是教師觀的升華。英國教育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說 “教育是一門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傳授的藝術。”教育不易,做好的教育更不易,從“教學”走向“教育”存在于師者的智慧之中。
課堂革命的視野開度——小學校,大場館。2016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 2017年8月,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10月,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這些文件的出臺為學校課堂革命打開新視野提供了政策支撐。一所理想的學校應該是沒有圍墻的:世界是教材,他人是老師,學習在窗外。
近年來,東小的場館學習朝著從小課堂到大場館的學習空間轉換,場館學習從活動走向課程,在研學的行走中生長思維,豐富體驗。
“小學校,大場館”是課堂革命的視野開度:課堂走向無邊界——從純學科走向跨學科;空間走向無邊界——從“單教室”走向“多場館”;教材走向無邊界——從“教中心”走向“學中心”;角色走向無邊界——從“大指揮”走向“小導游”。在這場由課程設計引發的課堂革命中,學習需要變成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必須按照學生的方式進行,構建“以學習者學習為中心”的課堂,學生的世界和視界就會更加開闊。
學校從燈光課堂向陽光課堂延伸,從學校課堂向場館課堂拓展;研學從活動到課程再到研究性學習。這不僅是空間的變化,時間的縱橫,虛實的交互,更是學校對課堂革命的思考和行動,以觀念革命和行為革命,開啟深度的課堂革命,“深度學習”讓思維可見,讓學習鏈接真實的生活。
著眼于“最好”,著手于“可行”。學校的課堂革命可以有很多切入的角度:課程設置和實施、學校文化的建構、教師專業發展、現代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時代課堂轉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