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市教育局

地處冀南平原的邢臺,有著崇尚知識、尊師重教的傳統,歷史上曾培養造就了一批令人景仰、令后世子孫感到自豪的偉大人物。步入新時代,邢臺教育人更是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對社會的擔當和對人民的負責的情懷,把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作為永恒的追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讓貧困不再代際傳遞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讓受教育者受到應有的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中最重要的基礎。
2018年,我市累計資助家庭困難學生42.5萬人次,落實資助資金3.84億元。這是我市教育部門嚴格落實國家各項資助政策,讓受教育者不因貧困而失學所采取的諸多有效措施的結果。“十校連萬戶”職業技能扶貧,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從根源上解決貧困。臨城縣黑城鄉南白鴿井的趙占勇,通過參加職業技能扶貧培訓,成了技能致富的“領頭雁”、年收入15萬元的大棚種植“能人”;平鄉縣建檔立卡戶董春瑞,通過參加職業技能扶貧培訓,已經在當地一家童車車架廠就業,焊接車架,工資收入明顯增加。“三環節七步走”(“三環節”指資助工作的“準備—評審—資助”;“七步走”是指將學生資助工作分為健全組織、制定方案,組織培訓、安排動員,宣傳排查,摸清底數,班級初審、班內公示,年級復審、年級公示,學校終審、全校公示,規范發放、材料歸檔)教育扶貧的做法,在模式上進行創新,確保了資助扶貧的精準有效。威縣教育局在教育扶貧工作中,扶貧先扶志,建立學生關愛體系,開展結對幫扶行動,形成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良好氛圍,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生活的自信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斬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
讓受教育者全面發展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離不開完善的育人體系。邢臺各級教育部門集思廣益,以改革創新的思想在育人體系上做文章、想辦法。校本課程、特色課程、社團活動、校外教育等各種育人體系相繼形成,極大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臨西縣玉蘭小學將本土紅色基因文化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機結合起來,在小學生“勞動教育”上積極探索,為“三進”工作摸索出了一條易操作、可推廣、有實效的實踐之路。隆堯縣利用本縣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的優勢,積極投身“中國楹聯文化縣”創建工作,開發開設楹聯文化校本課程,講授傳播楹聯寫作技巧,形成了濃厚的校園楹聯文化氛圍,提高了楹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贏得了專家的一致好評,被評為“中國楹聯教育基地”。
教育就是要引導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全面發展的機會。
讓學生觸摸未來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是新時代的呼喚。邢臺教育部門采取措施加強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建設,探索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常態化應用。內丘中學利用人臉識別系統大大提高了學生管理的效率。第十二中學的網上閱卷系統,方便了教學管理和精準教學。借助家校互動平臺,讓學生每次考試自動生成個性化成績報告,方便了家長與任課教師的互動交流。
教育永遠是面向未來的,讓受教育者在教育信息化中成長就是在為國家培養未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