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邯鄲市以網絡教研、“1小時培訓”、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為抓手,加大投入,實現了全市所有教學點網絡通道全覆蓋、網絡直播課堂點播窗口全覆蓋,實現了網絡管理、網絡教研、網絡在線學習、網絡培訓、網絡會議等多項應用。
網絡教研讓山區教育走出困境
與邯鄲市名師或者全國名師直接交流,在2017年之前,是鄉鎮教師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涉縣鹿頭鄉中心校副校長周永紅從事教育工作19年,只參與過一次市級的教研活動。“機會太稀缺了,只能按照‘市—縣—區片—鄉鎮—學校’的順序派幾個代表參與,再層層向下傳遞,但這么做不僅時間滯后,而且會出現‘信息流失’,等傳到最后一級的時候,只能保留名師講課內容的一些概要,很多鮮活的細節都流失了。”周永紅“心痛”地說。
隨著邯鄲教育信息化和網絡教研的開展,周永紅的“心痛”成為歷史。鼠標點擊“申請加入”,視頻信號實現了快速連接,就連位于太行深山的涉縣鹿頭鄉東宇莊村小學,六七名“足不出戶”的山區教師都可以通過一塊屏幕與邯鄲市區的名師“面對面”討論教學難題,互啟心智,共同提高。
以名師講解、聽評課、互動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動,是各地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邯鄲市教育人決心突破現有教研活動的局限,深度推進教育信息化,以“互聯網+教研”的形式,讓山區教師跨越時空,與名師直接對話,把全市最優秀的課程直接傳送給最偏遠地區師生。
邯鄲武安市賀進鎮賀進中心小學教師冀彥釗表示,由于地處山區,早先基本上只能參與區片、鄉鎮這一級的教研活動。由于范圍小,參與者水平無差,遇到一些前沿教學問題,比如如何提高核心素養、教學中如何培養家國情懷和批判性思維等,大家只能抱頭發愁。而現在通過與名師的頻繁交流,感覺思路開闊多了,自己也開始大膽嘗試,運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
推行網絡教研平臺后,市級的教研活動由一年一兩次變為每月兩次,一年超過20次,且參與者機會均等,更重要的是,通過高頻率、高質量的教研活動,山區教師可以快速吸收營養,由緩慢、停滯的發展狀態轉入“學習—應用—學習—提高”的良性循環。而教學理念的不斷提升,也有助于彌補山區、鄉鎮學校因硬件落后造成的教育劣勢。
“1小時培訓”提升三支隊伍素質
“1小時培訓”項目是邯鄲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天下午通過網絡面向全市中小學校長、教師,開展1小時常態化、持續性的以學校為單位的校本研修網絡直播或錄播培訓。校長、教師在本校會議室通過網絡直接收聽收看,也可以通過邯鄲市教育局門戶網站隨時點播收看。
為豐富“1小時培訓”課程資源,教育局教師工作處組織了邯鄲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名校長、優秀班主任、一線優秀教師,對當前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的難點、熱點進行專題講解,錄成視頻資料。目前,全市已錄制和儲存的培訓課程有 360多節。
“1小時培訓”項目的上線,讓全市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及時快速解決了邯鄲市當前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的難點、熱點等問題,對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升學校校長、班主任教師、學科教師“三支隊伍”素質,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電子平臺支撐學生評價改革
邯鄲市教育信息化還為全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持。電子平臺運用大數據算法,搭建初中學生教育、實踐、綜合素質培養、心理健康維護的多元教育閉環。平臺從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通過學生自我記述、教師綜合描述、相關事實材料清單,對學生實行動態評價、多元評價、綜合評價,為教育工作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提供參考,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