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連湘
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嗎?人才當然需要培養,需要書本、需要老師,但是顯然,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思考,衡量人才的標準是什么?譬如釘子,釘子有長有短,有粗有細,但是粗的就比細的更好嗎?短的就一定不比長的更重要嗎?人才成長的過程好比培育青苗,需要內因和外因。外因是青苗成長所需要的水、肥料以及悉心照料。但青苗的成長要符合其自身生長規律,也就是內因。青苗是什么就是什么,西紅柿的種子不可能長出茄子。所以,培養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的生命更舒展。
教育必須緊隨時代步伐
教育總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筆者認為現在的教育已形成有功利性的教育鏈條。人們都希望上一個優質的小學,然后升入一個好的中學,再升入一個好的大學,然后再看看能不能考上一個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如果一直往這個方向偏移,是培養不出真正有創新精神的杰出人才的。
現在全社會都在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但是培養創新人才、拔尖人才的時候不能忽略我們社會整個人才、整個人口的現實狀況。中組部、原人社部、國家統計局2015年度全國人才資源統計數據顯示,全國人才資源總量達1.75億人,人才資源總量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達15.5%,中國總人口為13.75億,其余的是普通勞動者。因此,如何使普通的勞動者具有更高的素養,從而有一個更為舒適的生活,這是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從國際關系來看,全球治理代替單邊治理,各國聯絡聯系不斷加強。今天的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過去我們“師夷長技以制夷”,現在我們要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因此,創新是時代的要求,歷史的必然。
再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分工布局,波浪曲線代替了微笑曲線,原有的研發或者銷售獲利越來越低。新的時代是波浪分工,產品周期更加縮短,更加個性化和定制化。生產組織方面,平臺模式替代了公司模式,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車公司不是買了多少輛出租車,而是提供了多少高質量的出租車平臺。在產品運營方面,較短周期替代較長周期,產品孵化周期越來越快。所有這些都告訴我們,沒有創新必然落伍。
高等教育要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核心
大學的辦學職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四個服務”的發展方向,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了“九個堅持”“六個方面下功夫”。在國際學界公認的大學三大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2011年,我國將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新職能提了出來,確認了學界一直呼吁的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大學的第四職能。此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大學的“第五項職能”。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新時代高教40條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高等學校必須主動適應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振興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因此,大學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圍繞人才培養,高校一定要干一些事,比如要有科學研究,沒有科學研究這個大學成不了好大學。再有就是要有創新思維。思路決定出路,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冒險的勇氣都是創新思維所必需的。
大學教育的特點。想象力比知識重要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并非僅僅具有想象力就足夠了。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差別在哪里?我以為,基礎教育階段老師把知識教給學生,學生聽得懂就行,不明白的話就再講一遍。大學則是高層次、高水平的思維教學,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有質疑精神——為什么這樣,下一步會怎么樣,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又會怎么樣等等,這才是大學的教育。
大學里的慕課、智慧課堂、“互聯網+”是加速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引擎,可以實現“變軌超車”。中國辦的是大教育。現在,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為3833萬人。這個力量太大了。如果說改革開放四十年,紅利是低廉的勞動力,下一步我們的紅利就在工程師,也就是高素質、大規模的勞動力隊伍。這是下一步我國經濟繼續騰飛的倚仗。
協同人才培養實踐。所有的理論最終都要落在實踐上,沒有實踐的理論也許到幾十年之后會有用,但目前不行。中國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陳寶生部長提出“青年+創新創業”,他認為,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青年+創新創業”將釋放出無窮的思想力量、實踐力量、創新力量和服務力量。大學中的各項比賽數不勝數,也有人在用大賽進行排名,我們不能輕視。
營造創新的氛圍。創新人才一定是在濃厚的創新氛圍中培養的。創新氛圍中,文化氛圍是首要的。其次是政策環境,好的政策引領社會的創新風尚。創新的氛圍更離不開金融支持,獨角獸也好、風險基金也好等等。最后是國際交流。高校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再輸出的道路,這條道路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有了深刻的思考。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所學校都有他的特點和閃光點,交流的過程就是互相學習和激發的過程。
高等教育的學校變革實施
堅持“文理融通”。文化素質必須扎實、必須高,高校中有繪畫、有音樂表演、有雕塑、有藝術設計等課程,學校就有藝術的氛圍,這些氛圍會讓學生提升本身的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和創造力,創新和創造肯定不是別人教出來的,一定是自己自發的,這些自發靠專業之外的東西。離學工科的學生最遠的是文科和藝術,藝術對思維會有很好的啟發。
突出學科特色。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是學科,科學研究需要強有力的學科作為支撐;要瞄準市場需求,不斷優化學科內容;要以基地平臺為支撐,推進學科創業。要對接國際標準,積極開展專業認證工作;堅持以評促建,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積極推行水平評估、合格評估、審核評估。評估讓我們總結歷史,傳承歷史與傳統,所以讓我們有了良好的品格。評估促進了學術發展。
教育不能有半點浮躁,教育一定是一個平淡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到東西、悟到東西。最后是文化傳承,這個軟實力是最強的,人才培養質量是根本,人才隊伍是基礎,師生凝心聚力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