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蒙 張帆
課程整合是面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課程開發的必然選擇。隨著“蒲公英”課程的不斷推進,我校項目式教學下的課程整合成為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蒲公英”課程中的重要課程要素。為了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的育人作用,進一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確保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學校在美育課程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將美術與語文學科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進行文章學習后展開藝術的再造與感受,為學生健康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課程目標的融合:課程標準下的統整與升華
美術通過畫面表達,語文通過文字表達。找準合適的教學內容,共同進行畫面和文字表達。在深入研究美術和語文學科課標的基礎上,學校選定具有歷史背景和深遠時代意義的《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作為學科統整嘗試,從藝術表達和文字表達兩個方面切入,豐富內容,深化主題,讓學生在課文學習與藝術賞析創作中,利用文字與藝術作品充分描述自己對圓明園毀滅的真實感受,形成符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程體驗,讓學生在語文與美術的雙重熏陶下實現對培養學生的審辨式思維與合作意識的培養。
課程形式的多樣化:真實情景下的多學科統整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突破了傳統語文課程的教學形式,實現了美術與語文學科的無縫銜接。課程前期先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教師講授了課文內容,讓學生對圓明園被毀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感受歷史背景。課程后期,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古代建筑與傳統紋飾等藝術特點,并手把手地教授泥塑的創作方法等,讓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自主創作泥塑作品。
學習方式的轉變:任務導向下的深度學習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在跨學科、跨領域有機結合后,實現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的有效轉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知識內涵的理解。在實踐教育中,學生的情感能力與核心素養是建立在相關學科活動上的,學校在教育中根據《圓明園的毀滅》所涉及的語文教學內容與目標,與美術實踐課程進行有效整合,精心設計了“圓明園毀滅”跨學科項目式課程體系。
二是課程項目的整合。教學中將語文教學與美術創作進行較好的整合,教師在教學中將不同課程項目合理安排在八節課中,在語文教學中始終穿插藝術鑒賞與創作內容,讓學生在用語言表達對圓明園被毀的憤慨與哀痛,引導學生利用泥塑等藝術創作升華愛國情懷與環保意識。
三是學習方式的創新。老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課程學習中,在課上給學生布置語言表述自身情感與完成泥塑柱頭創作等任務。學生在潛在動力的驅使下,主動進行柱頭與傳統紋飾的細致觀察與欣賞,并認真學習泥塑創作方法。之后,老師再次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心得討論,以圓明園被毀情感為主線,讓學生寫課后感受。
“圓明園的毀滅”作為跨學科課程,超出了文字知識層面的符號屬性,實現了藝術與文化情感的學習,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真正實現了課程內容與課程情感的深化與發展,是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深層次體現。在授課中,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年齡、閱歷等特點,在融合美術與語文學科基礎上,實現了對“圓明園的毀滅”課程學科屬性的互通,進一步拓展了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幫助學生實現場景再現,利用文字表達與藝術創作,使學生核心素養得到提升,不斷關注學生的全方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