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耀朋
摘要:筆者從實習到現今從事廣電工作已經有10年了,在此期間,不但自己的新聞工作各項技能獲得了提高,還深刻了解了很多關于基層電視臺工作的內容,深刻體會到不管是現實距離還是心理距離,市、縣級廣播電視臺與基層民眾的距離是最近的,在基層農村、社區發展中,都被給予厚望。
關鍵詞:基層;廣電;定位
現實情況中,媒體的發展緊跟經濟發展步伐,基層農村人口數量占我國總人口數量的百分之七八十,但是從大眾媒介角度來看,他們卻處在傳播的邊緣位置,經濟財富和新型傳播方式沒有把基層農村群眾作為重點關注對象,比如web2.0、博客、手機媒體等,在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普及率不高。而央視播出的主旋律影視劇就有《最美的青春》《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及《黃土高天》等等,數量和質量在不斷地提升,收視率也在逐步鞏固,群眾的反響已經越來越強烈。
事實上,在基層農村,受眾獲取大眾媒體信息的渠道依然是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主,現今,收聽廣播的人群正在逐漸減少,大部分人也沒有訂閱報紙的習慣,再加上年輕人外出工作、學習的情況普遍,農村留守人員主要還是將電視作為最常用的傳播媒介。但是,為了滿足經濟的要求,省市級電視臺開始逐步演變為市民娛樂化、生活化風格,對農村群眾的關注度下降,因此,適合農村觀眾看的節目不斷減少,致使信息傳播效率降低。
由此看來,市縣級電視臺是否能制作出農民喜歡的節目就顯得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各級宣傳部門引起重視,多培養具有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的專業性人才,做出更加符合基層特點的節目。
一般來說,基層廣電的職責范圍是滿足農村地區的生活信息需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保障當地經濟文化的協同發展、維護基層群眾利益,從而更好地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
作為一個基層廣播電視臺的從業者,需要清楚認識到省級和市級、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區別,基層廣播電視臺報道的農業科技類節目與內容多數應貼合當地百姓的生活實際,選一些農民喜聞樂見的節目進行報道。
建設新農村,這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的重大舉措,表明了國家促進城鄉平衡、尋求社會和諧的決心。很多人意識到,這一舉措也為基層廣電帶來了新的生機,我們在服務基層建設的時候,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深入基層、深入農村一線進行報道,最主要的兩個任務就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釋解政策法規。
目前,國家開展了“三補一免”,由于基層農民收入的增加緩慢,加之農資產品的價格上升,民眾沒有好的致富渠道和意識,對農民的創收帶來了新的考驗,比如,山西北部群眾在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禽的數量上,往往只依靠經驗,摸不透市場行情。而在農民致富的問題上,基層廣播及電視臺就會開辦一些節目,教給農民致富的渠道、方法,例如養什么、種什么能盈利等,筆者認為這一問題值得深思,我們基層廣電不僅要傳述給農民如何賺錢,還要教會農民正確認識市場行情,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運用自己現有的人脈、手段、資源來尋求創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致富道路,創造財富。與此同時,基層廣電還要在構建農村文明環境、優秀素養、民主法制意識上下功夫。
新農村的建設正在逐步推進,國家對農村的建設政策也在不斷增加,這時候就需要基層廣電部門來做好上傳下達的工作,讓政策準確、及時、高效地傳達到群眾中去,這要求基層廣播電視媒體從業者積極學習掌握新知識、了解新領域、拓展新視野、提高專業技能,通過不同樣式、不同手段的廣泛宣傳、展示,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其中市、縣廣播級電視臺的責任重大。
然而在社會發展中,基層廣播級電視臺的地位很容易被忽視,相比于省市媒體來說,很多人認為其發揮的作用不明顯,加上各省、市公共頻道的開播,市、縣廣播級電視臺的位置正在逐步被取代,但筆者認為,至少在現在,在服務“三農”上,市、縣廣播及電視臺具有不可替代的潛質作用。
總之,在工作中,我們要思考,如何妥善處理基層廣播電視臺面臨的體制困境,如何促進市、縣廣播級電視臺的節目創新,如何讓市廣播及電視臺跟農民貼得更近,讓縣市、縣廣播級電視臺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才是新時代、新時期所有媒體從業人員需要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