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教育與科學的深度融合為教育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同時,提出教育信息化是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等研究觀點,為當前奮力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發,全面開啟教育信息化2.0發展新時代。
科技創造智慧教育,智能引領發展未來。當前教育信息化已進入2.0時代,智能教育環境既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思維,也重塑了教學生態。目前,以“互聯網+教育”為主要特征,包含直播教學、智慧課堂和智能咨詢在內的全新教學方式,已發展成為智能時代的教育生態和教學文化。為此,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構建“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模式,將實現:
一是能夠適應教育現代化的建設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與智慧科技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在國家教育信息化2.0建設進程中,將推進“互聯網+教育”作為教學創新的重要路徑,積極擁抱教育信息化環境,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能化教育體系,有效適應了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需求。
二是適應了教育創新化的時代要求。在國家教育信息化2.0建設發展進程中,信息化技術已成為教育創新變革的重要推力。通過發揮信息化優勢,聚焦學生創新精神培養,關注各個教學環節的創新發展,扎實推進“互聯網+教育”,形成了資源共享、智慧創新的全新學生培養機制,為推進教育機制根本性創新提供了重要引擎。
三是適應了教育均等化的發展要求。通過發揮教育信息技術的傳播、共享和平臺優勢,有效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向中西部偏遠地區流動,為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緩解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推力。推進“互聯網+教育”,塑造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每一個學生探尋學習興趣,發展個性愛好提供了充分可能。
教育信息化是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動力來源,也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引導學生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重要載體。要以國家教育信息化2.0建設為發展契機,積極推進互聯網技術向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機制等各個領域積極延伸,積極構建與教育需要、社會發展實際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機制,構建教育新模式和新業態,奮力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為此,要著重做到:
一要用好信息技術,打造智能化校園。通過及時補充、更新智能化設備和終端,為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奠定“硬件”基礎。要積極完善數字教育共享機制建設,通過統一標準、完善資源共享機制,提高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質量。要凝聚多方力量,要注重轉變發展理念,通過孕育市場,吸引新的社會力量參與智能教育開發機制,加大智能教育平臺建設研發力度,積極開發精品質、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滿足教師、學生的多樣化需要。
二要用好信息技術,打造智慧課堂。通過發揮教育信息化優勢,創新教育機制,營造全新教育生態,為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提供智慧支撐。通過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工具和智能化平臺獲取知識的探索能力。要轉變教師的課堂角色,從傳統單一的知識傳授向方法指引、課程設計轉變,通過充分發揮智能科技的推動優勢,實現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培養。
三要用好信息技術,打造智能育人體系。要將語言識別、數據挖掘技術與教育評價機制相融合,通過智能化分析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學生提供適合學生、面向未來的智能育人體系。通過對信息化環境下學生的新變化、新特征進行分析,構建面向所有學生、開放靈活的育人體系,實現學生個性化培養與全面性成長的有機融合。要重視改變傳統的學生評價機制,通過利用大數據平臺的數據收集與智能分析優勢,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狀況進行動態跟蹤,并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強、成長性突出的培養建議,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更好地培養學生。
(責任編輯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