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芳
【摘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可見,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小學時期正處于行為習慣成型的階段,一旦形成了不良習慣是很難糾正的。因此,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也是當今社會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學生習慣的培養要堅持正面引導,家校結合,有計劃,分階段,持之以恒,從小培養。要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與具體、生動的活動相結合,督促學生思想行為的轉化,真正把養成教育落到實處,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習慣培養;制度規范;正面引導;滲透;評價
教育要讓更多的學生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我經過多年的研究實踐,覺得學生習慣的養成應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制度規范行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盡管每個家庭對孩子的要求、教育參差不齊,但學校一定要有一整套嚴格規范學生行為的制度和方案,嚴格規范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這也是養成習慣最基礎的。班主任要結合實際,上好“開學第一課”。認真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校園文明衛生管理制度》《學校安全制度》和《課間休息“十不要”》等各種行為規范。讓每個學生都能熟記于心,清楚學校一系列具體的行為要求。除此之外,各班還要組織學生討論并制定《班級衛生文明公約》和《班級評比考核細則》等,并加強學習指導,設立監督崗,值日崗進行督促檢查。這樣,無論何時何地都有制度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又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也便于學校教師的執行和量化,這是養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條件。
二、正面引導教育
1.過程引領。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晨會課、班會及隊會活動、國旗下演講、大型集會活動和重大節日活動,細化教育內容。通過給學生擺事實、講道理,有重點、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教育。在活動中,教師要耐心指導,以身作則,起到示范榜樣作用。如“學雷鋒活動日”,培養學生做好事的習慣;“植樹節”,對學生進行從小熱愛勞動的習慣培養;“三八”婦女節,讓學生親自為媽媽做一件事,“梳頭”“洗衣服”等,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少先隊建隊日”,開展“我愛紅領巾”演講比賽和優秀少先隊員表彰獎勵活動,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通過一系列正面的引導教育,使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逐步養成愛學習,愛勞動,講衛生,懂禮貌,愛生活,敬老人的好習慣。
2.課堂滲透。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日養成的,也并非班主任的事情,每位授課教師都要緊緊抓住習慣培養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把學生的各種習慣培養巧妙滲透到思品課、語數課、體育課等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各學科的相關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激發學生情感,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
3.家校結合。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學生在家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遠大于在學校的時間,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要加強家校聯系,做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統一性。通過成立家長委員會,召開家長座談會、舉辦家校評教活動等形式,定期將學校某階段內的重點工作及教育的主要內容向家長通報。每學期簽訂《家長、學生和教師三方協議》,齊抓共管。制定家校聯系卡,發放《家教故事》,向家長推薦優秀家教文章,為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這樣能有效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4.文化陶冶。優美的教育環境,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校園、教室是學生活動最多的場所,學校的每一幅畫,每一塊墻壁都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在優美的教育環境中會受到潛移默化。因此,校園環境的育人氛圍,教室墻壁的個性化布置都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三、活動指導實踐
要想使學生形成長久的習慣,達到長期教育的目的,在學生的每一項行為習慣初步形成后,學校要有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促使學生情感的轉化。如每學期,學校都要精心設計組織安排“道德講堂”“獻愛心的小伙伴”演講比賽、“文明在我言行中”征文比賽、“講名人故事”主題隊會、“告別白色垃圾”“頌揚中華美德”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達到認知、情感和行動的統一,真正把養成教育落到實處。
四、評價促進養成
根據小學生行為易反復的特點,學??啥ㄆ诨虿欢ㄆ趯W生的行為進行動態評價,如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隊形隊列、紀律、廣播操、眼保健操、課外活動、路隊、集會、紅領巾佩戴、禮貌衛生等,都可列為評價范圍。可以設計《小學生日常行為卡》,讓學生對一天的行為進行自行記載、自我監督、自我小結,并引導學生對行動進行對照;還可以設計《家長評價表》,由家長負責記錄學生每天在家里的學習、禮貌和衛生等行為習慣,并給予恰當的評價,做到學校與家庭的有機統一。學校要對每個學生都建立養成教育考核手冊,每學期考核一次,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習慣養成的評價要以激勵為主。
五、結語
培養好習慣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有意識地反復訓練、指導、糾正,強化學生行為。學生習慣的養成,要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與具體、生動的活動相結合。好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全社會關心和支持,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配合。
參考文獻:
[1]孫云曉.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M].北京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