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博
摘 要:作為體育教師,要立足體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師生互換角色——教學合一;講練互為滲透——學做合一;心力互相融合——做思合一。在“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引下開展體育教學,提高教學質效。
關鍵詞:職高;體育教學;教學合一;學做合一;做思合一;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G7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6-0047-01
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增進學生健康為宗旨,承載著用健康武裝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使命。作為體育教師,要立足體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體育課堂教學不能簡單機械、空洞說教,而是要做到“教學做合一”。
一、師生互換角色——教學合一
“教學合一”要求轉變傳統的教師角色,教師再也不能主宰課堂,不能充當“權威”的講師,而要與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當老師進行講解。例如,在教學七年級的“攀爬、鉆”一課時,教師沒有采用先講解后練習的教、學分離的模式,而是采取了依托“做”從而實現教、學合一的方式。給每一組學生提供一塊墊子,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習慣動作在墊子上自由攀爬,之后,邀請了一名攀爬動作與本課要求相近的學生給全班演示,通過學生的示范活動,其他學生迅速掌握了動作要領,在做中教勝過單獨講授,學生教學生,讓學生更加易懂易學。
新時期的教與學沒有明顯的界限,教即是學,學便是教,生可為師,師亦是生。體育教師在課堂中的主要任務是做好課堂教學的組織工怍,為學生搭建“做”的平臺,讓學生在自主“做”中探究學習。教學合一提升了教學境界,讓體育教學更加靈活,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二、講練互為滲透——學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盡量少講多練,講練結合,以“做”為核心,組織學生在做中學,邊做邊學,邊講邊練,讓學生在充分的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行動,在行動中提升。例如,教師在第一次教學“雙手從頭后向前拋實心球”時,先給學生講授操作步驟、方法,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訓練,結果原本很簡單的內容教了大半天還有一些學生沒學好。課后反思,不是學生笨,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理論脫離實際,講和練沒能有機滲透。于是,在另一個班新授該內容時,教師改變了教學方法,直接給學生完整演示雙手從頭后向前拋實心球,讓學生觀察教師的動作;接著,再分解動作給學生示范,教師邊示范邊講解動作要領;然后,讓學生徒手跟教師學做拋球動作;在學生徒手練習三次后,讓學生拿起實心球進行實體訓練。學生練習中,教師針對個別學生的操作錯誤進行糾正,在練習中調整動作,幫助他們理解感悟正確的動作。這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明顯優于第一次教學。
傳統的體育課大多是教師講解動作要領后由學生練習,那種紙上談兵式的枯燥演說,使得部分學生不得要領,學習效率低下。講練互為滲透體現了學做合一的思想,在講中練為學生理解提供了物質支撐,在做中講為科學練習提供了理論支撐。
三、心力互相融合——做思合一
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體育課程的兩大目標,體育課不僅要加強學生身體鍛煉,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質、合作精神等。教師要做到身體訓練和心理訓練相結合,讓學生在勞力的同時勞心,達到心、力互相融合。例如,在教學“跨越式跳高”時,教師在給學生演示講解了跨越式跳高的方法后,讓學生逐個練習,部分領悟能力高、實踐能力強的學生順利地越過了跳桿。還有一部分悟性和協調能力較差的學生,連續幾次都沒能跨越過去,個別學生有點灰心喪氣,甚至產生自卑情緒。為了幫助這部分學生獲得成功,教師首先鼓勵他們不要難過、泄氣,然后邀請一名動作協調的學生給他們示范,在示范時教師讓示范的學生放慢速度,同時指點他們在觀察中感悟從助跑到起跳這兩個關鍵環節。接著,教師帶領他們進行助跑練習,重點讓他們調整把握好起跳點的位置以及助跑中的步寬與速度。學生在練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逐步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技巧,在他們多次嘗試并用心體會后,終于調整好步伐與速度,勇敢地跨過了橫桿,教師和其他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為他們的勝利鼓掌。在他們初次嘗到成功的喜悅后,讓他們再次練習,以鞏固他們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四、結束語
總之,心智與體力的同步提高是體育教學的理想追求。作為體育教師,要立足體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為了學生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要在“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引下開展體育教學,提高教學質效。
參考文獻:
[1]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張學忠.學校體育教學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王斌,周桐.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理性思考[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5(02).
[4]侯丹.體育教學中喚醒教育探索[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