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王輝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12-0063-01 ? ? ? 中圖分類號: S723.1 ? ? ? 文獻標志碼: B
摘 ? 要:雖然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加快,但是對于環境產生的破壞是無法忽視的,為了有效地緩解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解決如今若干環境問題,我國對于植樹造林也越發重視起來。森林可以有效地凈化空氣,防止土地沙漠化,減輕水土流失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而在林業的發展過程當中,育苗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這將會直接關系到樹木的成活率和生長狀況,從而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會減少資金的投入,而且還會有利于林業資源的再生,因此對于育苗理念和育苗技術都要進行改進和提升。針對我國目前林業育苗的現狀,對現代林業育苗技術進行了全面分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育苗;理念;育苗技術
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面對著如今越發惡化的自然環境,改善環境成為了人們眼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生態環保的理念也因此日益深入人心。近年來,林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如今的社會環境,使社會整體的生態效益得以提升,這不僅對于生態環境有所保護,而且生態破壞的問題也得到了極好的解決,因此必須要對林業建設予以重視,促進其在未來可以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為了有效地促進林業建設的健康發展,將林木的成活率進行有效的提升,就必須要對育苗理念和技術加以改進,及時學習新的林業育苗技術,通過現代的育苗理念更好地實現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進而促進我國林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1]。
1 ? 現代林業育苗理念
要想有效地提升林木成活率,那么相關的工作人員就必須要樹立起新的、正確的現代林業育苗理念,對于栽種的樹木進行更加科學化的管理,進而促進林業取得更加健康的發展,根據林業發展的現狀,對現代林業育苗的理念加以更新。
首先,育苗的過程最好要在大棚內進行,在技術選擇上也要和傳統有所區別。目前,我國林業育苗一般都采用工業化的生產模式,用流水線的模式來實現插條產量的提高,在進行栽培枝條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種有頂芽并且有薯片葉子的半木質化枝條,因為這種枝條的使用會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苗木的成活效率。
其次,在育苗的過程當中要選擇適合的育苗容器。樹苗在栽培的過程當中,相關工作人員也要不斷地進行巡視,防止不同容器當中苗木根系的纏繞,從而可以更好地將容器的作用發揮出來,保證幼苗可以更加健康地生長[2]。
2 ? 現代林業育苗技術
2.1 ? 重視育苗期間的管理工作
在現代林業的育苗過程當中,必須要有效結合苗木的生長需求來進行生長環境的選擇,因此苗木在栽種完成之后,需要定期地對其生長現場的溫度和濕度及時地進行測量,為幼苗的栽培創造出一個更加優化的生長環境。工作人員要及時地做好林木生長狀況的數據分析,然后在樹苗生長的過程當中才可以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并且一定要注意對病蟲害的防治。在進行幼苗施肥的時候要做好專項的控制,關于肥料的類型和使用數量都要結合樹苗的實際生長狀況來進行,在肥料的配比和施肥周期的選擇上,也要結合幼苗的實際生長狀況來進行一個相對科學的安排,從而可以有效地提升施肥活動的有效性。在最后的起苗階段,要重視對土壤濕潤度的測量,結合苗木根系的生長狀況來制定科學的規劃,及時做好關于苗木生長過程的數據分析,從而為幼苗的移栽工作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有效提高樹木的成活率[3]。
2.2 ? 重視對于病蟲害的防治
在進行病蟲害防治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采取一些綜合性的防治措施,首先是人工防治,主要是對一些顯而易見的蟲子進行撿拾;其次,要重視做好物理防治工作,比如用黑光燈來進行金龜子成蟲的趨殺;最后還可以采取化學防治,主要通過噴灑農藥的方式來進行,效果比較顯著,并且應用也最廣泛。
2.3 ? 相關林業工作者的專業素質需要不斷提升
要想進一步提升林業建設發展的話,那么就必須要對相關的林業工作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其專業水平加以提升。林業系統內部需要定期地對從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掌握適合時代發展的林業技術,達到對幼苗進行科學管理的水平,對于樹苗生長過程中的一些小問題也能夠很好地解決。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地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近年來我國的林業發展速度很快,也的確產生了很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發展總是伴隨著問題,要想將林業做久、做好的話,那么就必須要及時地對現代林業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加以解決,積極地學習更新的育苗理念和育苗技術,促進相關工作人員專業素質的有效提升,進而將樹木的成活率加以提升,實現林業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 1 ] 王耀東.現代林業育苗理念與技術分析[J].現代園藝,2019(11):78-79.
[ 2 ] 張莉.現代林業育苗理念與技術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2):64-65.
[ 3 ] 馬明.現代林業育苗理念與技術分析[J].花卉,2019(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