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西貝筱面村南京金鷹店突擊檢查,發現其清洗好的餐具仍有油污、食物殘渣、殘留的洗滌劑等,同時后廚配餐人員操作不規范,會導致二次污染。
之前,“外婆家”“華萊士”后廚衛生問題先后被曝光。“看到(蟑螂)就抹掉,不要大驚小怪的!”“洗個屁,地上又不臟!”記者暗訪華萊士后廚時的所見所聞令人觸目驚心。
相信涉事企業非常明白什么事不該做,以及相應的后果是什么。從企業到店員,僥幸的根源可能就在于平常的監管空隙太多——不常來查,查了頂多批評教育了事,嚴重點也不過是無關痛癢的罰款。
通常,食品安全方面的很多黑幕都是由媒體和公眾挖出來的。事實上,監管部門的“鼻子”是可以更靈敏的。過去幾年,地溝油、毒豇豆、染色饅頭、牛肉膏、山寨食品等不斷刺痛公眾的神經,每每都是事后追究,然后屢教屢犯,一次次挑戰公眾信心。因此,“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的呼聲越來越高。
將監管前置的探索有很多,比如不久前上海市場監管部門專門開展了給食品安全“挑刺”的督查行動,提高監管效能。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日前表示,對食品安全實行“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可以說,每一個“最嚴”都體現了相關部門的決心。關鍵在于要讓其落地生根。